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投融資服務中心主任劉永利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我國430萬家中小企業,每年的融資需求大約5000億元。但受我國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不規范、管理團隊不健全等方面問題的影響,中小企業龐大的融資需求很難得到滿足。
 |
CFP圖片 | 缺乏“共同語言”,投融資雙方難對話
劉永利告訴記者,現在我國有430萬家中小企業,90%的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有融資需求,這方面的融資總需求數額在5000億元左右。但我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財務管理、公司治理、管理團隊以及觀念等方面的問題,往往很難與投資方形成共識,造成融資難。 劉永利表示,我國中小企業很少有自己的財務戰略規劃,財務信息往往不透明。這里可能有避稅等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問題在于企業自身沒有重視財務規范管理,沒有把財務總監這個角色上升到公司主要高管層的位置。因此,有許多經營戰略往往沒有站在財務的角度上,顯得華而不實,很難說服投資人。 美國摩根資本投資集團中國區總裁劉建華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把國內企業的融資需求與美國資本聯系起來。但我們碰到的企業多數在財務管理、公司治理、運營等制度建設方面達不到美國投資機構的要求。這樣的話,美方投資人就很難與中國企業有共同語言。有時候,中國企業的財務報表利潤可能有1000萬元,可如果按照美國的會計準則可能只有300萬元,這也造成融資很難成功。” 劉建華表示,他現在手里就有一家哈爾濱的飲料公司,產品技術、市場銷售都不錯,就是缺資金。但是投資方很難從該公司提供的財務數據中找到有說服力的投資理由。這方面,中國企業吃得虧太多了。
融資習慣擋住了多元化融資渠道
劉永利表示,現在許多中小企業在缺錢時就想到找銀行,只想做債權融資,融資方式過于單一,企業股權融資的意識有待增強。 “我們在東北、東南沿海都做過一些考察,東北許多中小企業基本上習慣于缺錢找銀行,融資渠道單一,這對企業的發展沒有好處。” 對于企業的融資習慣,劉永利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中小企業缺錢找銀行,實際上能成功融資的也不多。一方面,是銀行對自己的金融產品宣傳不夠,中小企業只知道抵押貸款。對銀行融資的整個流程并不熟悉,細節也不知道。這無形中增加了融資的難度。 中小企業對股權融資存在一些誤區。劉永利表示,有的企業對自己所處行業的地位、前景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思路,沒有一個可公示化的說明材料,從而造成融資失敗率提高;有的企業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時候,往往對自己的企業估價太高,他們沒有意識到引進戰略投資者不僅僅是企業資金流的補充,一些戰略投資者還能給企業在管理理念、技術提升、公司運營等方面提供咨詢,幫助企業在市場中快速發展。
中小企業融資全國普查明年展開
劉永利向記者透露,2008年,中國中小企業協會準備聯合銀監會、證監會以及各省市中小企業局等部門做一次全國性的成長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公益調查。 此次調查覆蓋的區域包括華東沿海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調查企業樣本在100萬家以上。對調查企業的注冊資金要求是200萬元,同時要求企業凈資產不低于200萬元。調查項目主要包括:企業的基本財務信息采集;直接融資的需求調查;間接融資的需求;重組并購的需求;個別企業沉淀資金的理財需求。該項調查對中西部地區采取自愿參與原則。 劉永利表示,此次調查的結果將有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同時,為投資方尋找合適的投資對象建立一個龐大的數據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