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75個創意產業集聚區,但產業升級步伐不快
2007上海國際創意產業活動周前不久結束。按照主辦方的說法,這次活動充分顯示了上海創意產業從最初的以形態建設為主,到現在的形態與業態建設并重;從作為一個新亮點的出現,到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了共識。 與甩開制造業“包袱”來發展創意產業的歐美發達國家不同,與北京等國內城市明確“文化創意產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上海創意產業的定位是:以產業為主,為城市功能轉型、為產業結構升級、為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產業門類包括研發設計創意、建筑設計創意、咨詢策劃創意、文化傳媒創意以及時尚消費創意五大類。 從目前現狀看,建設創意產業集聚區是上海發展創意產業的載體和抓手,大量的老廠房和老倉庫等優秀歷史建筑,為上海的創意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空間資源。目前,上海已有75個創意產業集聚區,總建筑面積221萬平方米,入駐了美、日、法、意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創意設計企業3500多家,從業人員2.7萬人,人均產出達60萬元。但嚴格來說,“空間的轉換”步伐似乎要大于“產業升級”的步伐。盡管去年上海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674.59億元人民幣,約占上海全市GDP總量的6.55%,但創意產業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貢獻似乎還有待提高。
不求多,但求好,4個創意園區被政府摘牌
“創意是個筐,啥都往里裝”是許多人都注意到了的一個現象。 創意園區的管理者本身缺乏創意,致使園區建設名不副實。本屆活動周期間,上海有4個園區被政府摘牌,這也是上海首次對創意產業園區管理說“不”;原定2010年建成100個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目標也被“暫緩”實施,這可以看作上海對創意產業在經歷了最初“大熱”階段的反思和更上層樓的戰略眼光——不求多,但求好。 被摘牌的園區,有的是因為餐飲、娛樂等配套企業占了大半,主副顛倒了;有的是服務跟不上,企業如走馬燈般輪換,形不成好的氛圍;還有的園區則是資金落實不到位,基本還是個空殼。 “創意產業首先必須有核心產業。”上海創意產業協會會長厲無畏認為,“它不光是產業鏈,應該是一圈一圈的產業群,是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衍生產業的產業群,這樣才能實現創意產業價值的最大化。”
這里,核心產業就是不斷生產創意成果的企業;支持產業是直接支持創意產品的制作、發展和傳播的企業群,包括相關的科技、金融、傳媒等等。
園區租金暴漲,將小型創意企業阻擋在外
鼓勵發展創意產業園區,有很大的一個意圖是看重其集聚效應和孵化功能。一些小的設計企業可以通過園區搭建的平臺,展示和推銷自己,把品牌逐漸做大。 創意產業的始作俑者一開始之所以選擇在老廠房、老倉庫發芽,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低廉,巨大的空間又比較適合創意人士想象力的發揮。但是,一旦這些廠房倉庫過了自發成型階段進入被“打造”行列,立即身價倍增。一些需要孵化的小型創意企業就被阻擋在了創意園區的大門之外。 拿上海最新亮相的1933老場坊來說,這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遠東地區最大的屠宰場,在投入8000多萬元的費用、經過專業團隊的運作和打造后,變得美輪美奐,進駐的門檻也變得奇高。老場坊的場地租金已經從改建前的每天每平方米1元,上漲到了10—16元。誠然,如果能吸引眾多全球創意產業高端企業的進入,對于迅速提升上海創意產業的水平會有不小的推動。但高端企業畢竟有限,更多的創意企業需要從“小”培植和孵化。 “創意不是大師的專利。”
厲無畏說:“我們現在不缺畫家、藝術家這類創意生產者,缺的是了解人們新需求和市場新潮流的人,也就是創意的引導者和創意的經營者,后兩種人是讓創意最終產業化的推動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