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招商銀行副行長唐志宏推掉了手頭的工作安排,特地從深圳趕到復旦大學。他要在招聘宣講會上作個專題報告,鼓勵有金融職業夢想的畢業生加盟招商銀行。 11月3日,新上任的民生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王建平,尚未來得及和大客戶見面,就急著去同濟大學參加“民生教育扶貧基金”見面會。他與這些接受民生銀行捐助的優秀貧困學生一一溝通,并希望他們學成后能加入民生銀行。 上述兩家是中國銀行業里以創新著稱的股份制銀行,他們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提到一點:銀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既有渴望新知識的學習勁頭,又有敢想敢干的拓展魄力,將會幫助商業銀行加快創新的步伐。
“搶人才”勝于“搶客戶”
盡管離當屆大學生畢業還有半年多時間,各大銀行卻早已搶灘高校。近年來,隨著中外資銀行的競爭日益激烈,“搶人才”迅速成為比“搶客戶”更為激烈的戰爭。有專家預測,今后幾年,外資和中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對優秀人才的爭奪也將更趨白熱化。誰有能力爭取到優秀的畢業生,誰就將在競爭中占得先機。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和開放,相關領域對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面對近些年國有商業銀行員工流失率較高、外資銀行又大軍壓境,明爭暗奪搶人才的現狀,中資銀行也開始因時而動:除了用升職、加薪、股權激勵等方法挽留現有人才外,更是大舉進攻各類高校,搶占一線人才市場,為日后的行業競爭儲備砝碼。 據了解,盡管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出臺規定:用人企業必須在每年11月20日后方可進校園開展招聘,但今年金融行業的校園招聘明顯比往年大大提前,中資銀行等不及“解禁日”的到來,紛紛縮短網申時間,加速招聘流程,在名校和互聯網上陸續展開各類宣講會和金融人才的招聘會。10月中旬,招商銀行就在互聯網上對外披露了龐大的人才招募計劃,不但表示總行和30家分行、信用卡中心、電話銀行中心以及軟件中心的眾多招聘職位虛席以待,遍布十幾個城市高校的校園宣講會以及應聘者的筆試、面試更是從11月初排到了12月底。 上海金融學院副院長賀英分析,銀行較早地介入對人才的爭奪,生源質量會相對提高,但銀行沒有必要“一窩蜂”地去高校搶人才。她擔心企業攬才過早,將招聘時間從半年提前到一年,甚至有過渡到大學二、三年級的傾向,將很難衡量所選人才的專業敏感性。
人才儲備仍待“優化”
近些年,中資銀行對“校園人才搶奪”趨之若鶩,也收獲頗豐。但目前內地金融人才儲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不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來說,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倫敦金融城市長約翰?史達德前不久訪滬時就表示,國際化金融人才的巨大缺口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首要瓶頸。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2006年末行業分類全市從業人員》顯示,上海市19.57萬金融業從業人員,僅占總從業人員數的2.2%,比香港低4.4個百分點,和紐約、倫敦的差距則更大。除了金融人才儲備不足這一巨大弱點外,內地金融人才的培養模式也存在著不小的漏洞。 賀英坦言,在歐美發達國家,政府都會強制或鼓勵企業提供實習機會給大學畢業生。但在內地,沒有相關的政策保障,企業自然不愿意主動接收毫無社會經驗的學生來免費實習。 倫敦金融城近期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監管環境、基礎設施、稅資、商務環境等幾大影響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因素中,人力資源供給因素高居榜首。上海要想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就要逐漸把自己打造成金融人才的高地,這一點勿庸置疑,也是得到普遍共識的。 上海金融辦副主任方星海表示,上海雖然已經聚集了大量金融人才,但還遠遠不夠,國內培訓、資格認證機構都還在不斷成熟過程中,目前還不能適應國內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