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已經把‘財富管理’作為戰略發展目標,三年內完成財富管理銀行的轉型。”10月31日,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本報記者透露。早前,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等也先后設立“財富管理中心”。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社會財富快速增加的客觀因素外,銀行自身發展需求、利率市場化速度加快、銀行的資本約束等都是中資銀行搶食“財富管理”蛋糕的重要原因。
市場催生
波士頓咨詢公司近日發布的“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中國財富總量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3.4%,2006年更實現了31.6%的驚人增長,遠超過同期全球8.6%的平均增長水平,以2.5萬億美元的家庭金融財富總額,成為目前除日本以外亞洲最大的理財市場。
連平說,內地的財富增長速度和資本市場漲幅都非常大,企業和個人財富增長迅速。同時,人民幣升值后,人民幣購買能力也隨之提升。這些都是銀行開設財富管理的初衷。上海金融學院副院長賀英接受采訪時也表示,近幾年“財富管理”業務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國財富的增長是最關鍵的原因。加之國外理財概念的引入、戰略投資的引進,以及新近培養出的一大批理財師,使得“財富管理”業務的發展成為水到渠成的事。
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潘英麗認為,由于國家規定銀行存款利率不能上浮,加之這些年炒股的百姓急劇增加。而目前各家銀行的資金流動性比較緊張,存款大幅度減少。為了競爭資金來源,理財成為各家銀行吸收資金的重要方式。通過理財產品或服務變相地吸收存款,不僅給客戶更多的回報,也提高了自身的收益率。所以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開展“財富管理”相關業務,也是銀行為了保全自身利益必須要做的事情。
金融創新
連平告訴記者,綜合經營模式是交通銀行打造財富管理銀行的基礎。“由于法律法規的限制,銀行如果把業務拓展到非銀行領域,就需要不同行業之間的協同效應,比如與證券、保險等領域綜合經營,以求更有效地為客戶打理財富。”
目前,以交通銀行為主體,包括交銀國際、交銀保險、交銀信托、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公司、交銀租賃在內,交銀金融集團的基本框架正在逐步形成。
連平表示,加強金融創新是財富管理的重中之重。目前,財富管理范疇內的諸多業務,均由子公司去具體實施,但對銀行自身而言,是必須配合子公司來發展協同效應的。一些市場反映良好的理財產品均反映了銀行與同業之間的合作與創新。
雖然目前中資銀行新興財富管理業務勢頭喜人,在市場定位和自身發展上也有了明確目標。但就其現狀而言,無論從產品數量、服務質量、人力資源,還是技術系統等方面來說,與國際同期的差距還相當大。“金融產品不多、銀行業務雷同,市場不大、理財人員跟不上”,賀英例數了財富管理業務存在的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