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開放有利于改善商業銀行法人治理結構,監管部門應該放松管制,促進商業銀行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這是日前在中央財經大學舉行的“第一屆亞太經濟與金融論壇”上與會專家的共識。
由“形似”到“神似”
楊再平表示,今后要進一步通過開放促進改革,促使我國銀行業法人治理和國外銀行從“形似”到“神似”。他指出,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功能要真正到位。同時,董事、高管層要去官僚化或行政化,要實行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同時要實行以與股東收益和銀行效益相掛鉤的薪酬機制,以及職責和權責分明的決策和執行機制;此外,還要建立有效的監督權利制衡機制。 專家們還提醒銀行引入境外投資者的過程要注意一些問題。趙瑞安認為,銀行引入境外投資者要有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他建議監管部門對銀行引入境外投資者股權定價進行窗口指導。他還認為,在銀行引入外資過程中,合格境外機構應該以銀行為主。 王松奇認為,要按照國際共同經驗對現有金融體系進行改造,發展創業投資,鼓勵風險資本,建立多元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從金融、財政、稅收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政策,引導資源從銀行系統向其他領域合理流動。
開放改善法人治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指出,現在我國金融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效率過低。“流動性過剩、資金運用渠道窄等問題都是因為銀行金融效率利用太低”。因此,金融監管部門應該給銀行提高效益創造條件,“放松管制和加強監管可以并行不悖”。他指出,中國銀行業對外資開放、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除了出于需要制度化的機制和需要境外戰略投資者來補充長久性營運資本的目的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把開放和改善銀行業的公司治理結合起來。 銀監會研究部副主任楊再平認為,開放不僅可以帶來資金,而且能夠帶來管理技術,更重要的是帶來好的治理結構。他指出,銀行業開放給商業銀行帶來了競爭壓力,促使銀行自身不斷改革。“在開放狀態下,只有自身核心競爭力強,各方面指標都合格的銀行,才能生存下去”。 截至2006年底,已有29家境外機構投資入股21家中資銀行。外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促進了中資銀行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北京銀行副行長趙瑞安表示,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北京銀行的公司治理水平、經營管理水平、風險管理能力都得到進一步提高。 清華-布魯金斯中心主任蕭耿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我國能為我國培養一批銀行業的精英。而且,現在外資對中國銀行業投入的比重非常小,大部分股份由國家持有,銀行股票價格上漲,受益最多的是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