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上海浦東新區12個街道的工作人員不用再四處奔走招商引資了,他們可以集中精力抓社區就業、社區養老及改善綜合環境等社會事務。浦東新區在街道層面實現了轉變政府職能,管理體制的改革創新開始從“精兵”層面深入到“簡政”層面。
2006年5月,浦東新區開始在東明路街道和浦興路街道進行完善社區建設與管理財政保障機制改革試點,明確試點街道主要承擔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能,相關經費由新區財政給予保證。
過去百姓有了急、難、愁事,街道沒有財力只能干著急。東明路街道的凌兆區域公共設施嚴重老化,街道經費有限,只能每年改造一兩個居民區。成為試點街道后去年一年就完成了10個居民區的上水管改造,并為19個居民區安裝了空調滴水管,為6個小區進行了污水管整治。浦興路街道的7320戶居民也一舉改善了居住環境。
2007年4月,浦東新區制定了《關于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充分發揮街道辦事處社會管理綜合協調作用的若干意見》,明確街道辦事處不再直接從事招商引資活動,街道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浦東新區副區長過劍飛稱這一改革讓街道干部能“一門心思做好社區服務與管理,使街道辦事處為民辦事的基本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一年來的試點工作實現了街道職能轉變的既定目標和街道基本公共保障均等化,保證新區居民能平等地、均衡地享有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更好地推動了和諧社會的構建,為進一步推進改革提供了有益經驗。與此同時,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也在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油”。如新區財政部門制定了財政績效預算管理等四項辦法,以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和財政保障機制改革的要求,通過制度化確保管理規范化、精細化。
浦東新區區長張學兵說,今后還會在更多的事情上“聽政于民”、“問計于民”,例如制定推進街道預算民主理財管理辦法,通過社區代表會議、社區事務協商會等形式進一步增強社區居民參與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更多地用在加強社區管理與服務上,用在為民辦實事上。
這一切,使浦東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邁進了一大步。根據《關于加強街道社區管理與服務財政保障的實施意見(試行)》,對薄弱街道提高社區管理與服務基本保障水平后的財力不足部分,由新區(包括功能區域)給予全額補貼,預計每年將增加對街道投入2億元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