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6年11月,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中國銀行業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銀行業對外資金融機構的所有限制都被取消,金融系統所賴以保障安全的對外封閉和對內壟斷的格局被打破。外資從一開始的探路式財務投資人,慢慢轉化成參與實質經營管理的戰略投資人,他們在掘金中國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中國的銀行業生態。至今年6月末,已有16家外國銀行將其中國境內分行改制為外資法人銀行。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外資銀行在中國”系列報道,全面展現一年來外資銀行對中國銀行業帶來的影響。 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正逐步展開,伴隨而來的是外資銀行各種人才短缺的告急。普華永道最近一份關于外資銀行在中國內地發展情況的研究報告顯示,“人才”已經成為外資銀行在中國排名第二位的問題。 在外資銀行中,人力資源部門的主管更是銀行里最忙碌的人之一,招聘會、校園宣講會、委托獵頭等一場接著一場。 外資銀行清晰地認識到,要想爭得一席之地,比拼最終落實在人才上,人才對于外資銀行即是核心競爭力。
高端人才走俏
2007年一季度開始,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網這樣的招聘網站上出現整版的外資銀行招聘廣告,需要的人才包括營銷、信用審核、卡業務、合規性檢查等。 根據智聯招聘上半年獵頭報告顯示,2007年高端人才的需求比往年高出20%-30%。 智聯招聘分析稱,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猛烈競爭攻勢,使國內金融人才,尤其是與業務密切相關的中高端職位本地金融人才極為搶手,銀行對理財顧問、理財分析、規劃師等專業人才需求量增加。據悉,這些職位年薪在40萬元到70萬元之間。 美世中國區咨詢部總監羅文旋認為:“外資銀行高端人才的需求很難從中資銀行得到滿足,一方面中資銀行這方面培養的人才不多;另一方面中資銀行本身在產品開發程度上不及外資銀行,不能滿足外資行的需求。最重要的一點是,外資銀行更歡迎有海外銀行工作經驗的人才,這樣的人才在文化上與他們沒有隔閡。所以外資銀行高端人才多為總部委派或者向海外銀行借兵,從中資銀行挖角的較少。外資銀行在中層管理人才上的需求最大,且這方面的人才是可通過獵頭公司從中資銀行尋找到的,但這部分人才流動性也較大。” 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曾在首屆銀行家高峰論壇上表示,2004年到2007年間,某國有銀行總共有6588人流失,且流失的多為年輕的高學歷業務熟練人才。其中,跳槽到股份制銀行或外資銀行的居多。 羅文旋指出,外資銀行另有大部分人才并非從金融系統內招人,比如計算機、后勤等工作都是可以跨行解決的。
外招自培雙管齊下
不少外資銀行表示要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很難。那么,外資銀行選擇人才的標準是什么呢?這些人才要擁有客戶群,并且業績突出,技術和管理能力都很強。 引入成熟人才是外資銀行一個慣用的途徑,但是市場上的供給仍不能滿足需求。普華永道的調查報告顯示,受訪的35家外資銀行目前擁有6654名雇員,至2008年,這個數字將增長154%,達到16910名。按這個數據來計算,到明年,外資銀行還需要人才10256人。 在對未來前景的預計之下,外資銀行已經啟動了多元化的招聘計劃,還有不少外資銀行從很早就開始自己培養、儲備人才。一位在匯豐銀行已經工作兩年的宋小姐告訴記者:“我們部門是匯豐公司金融下的一個子部門,我們的員工從4名已經擴張到現在的30多位,今年還將招入一批。而且部門內有中資銀行跳槽來的,有社會招聘來的,還有應屆畢業的管理培訓生。” 據了解,匯豐在中國啟動“銀行家培訓計劃”已達16年,這一計劃每年從應屆畢業生中錄取優秀人才。今年錄用的人數比1991年計劃剛啟動時,整整增加了50倍。而該行在各大招聘網上的招聘啟事也未曾間斷。 恒生的零售業務人才大多數在本地招聘,主要來自兩個渠道:一是來自別的銀行富有經驗的人才;二是從大學里選出適合的學生送到香港培訓。挑選培訓生計劃在恒生銀行已經執行了五六年,已經從挑選十幾、二十個人到一百多人的規模,以期滿足銀行快速擴張的需求。
職場規劃吸引人才
羅文旋告訴記者,在應屆畢業生中,大學生對于外資銀行薪酬、福利的預期很高,所以大家都愿意去外資銀行。另外,外資銀行都有系統的培訓和職業規劃,這也是吸引畢業生的一大理由。 匯豐的“管理培訓生計劃”、花旗的“見習管理制度”不少高校的畢業生對此已經耳熟能詳。一位已經被匯豐選中的王同學向記者介紹,匯豐的管理培訓生可以去了解銀行每個部門的業務流程,同時還有很多課堂培訓課輔助加強認識。同時,匯豐還會給培訓生提供一個海外培訓機會,如香港,甚至是英國匯豐總部,可以了解很多在中國還沒有開展的業務,也會深刻地了解匯豐的企業文化。 而花旗的“見習管理制度”規格更高,它只面向著名院校應屆畢業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研究生,名額也只有十幾人。在見習管理生中會選拔其中優秀的人才參加花旗的“未來經理人”培訓項目,即直接送到海外花旗分行接受兩年的系統業務培訓, 匯豐銀行的宋小姐向記者透露:“對于不少從中資銀行跳槽到外資銀行的員工來說,最吸引他們的是外資銀行穩健長期的文化。對于這些員工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外資銀行非常強調服務,銀行就是提供金融服務的企業。而且外資銀行的決策制定相對透明,讓人一目了然。”不過她表示,外資銀行有嚴格績效評估機制,員工自身的壓力也很大。 羅文旋則指出,外資銀行績效評估機制的好處是員工升遷軌跡較為透明,員工只要有能力,10年就能成為整個中國區業務部門的負責人,而中資銀行更講究資歷,升遷的速度不會這么快。 羅文旋表示:“外資銀行雖然加強了培訓力度,但是人才還有很大缺口,對于中資銀行的人才搶奪會越來越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