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舉行的四川省農村環保工作會議傳出的一組數據顯示:農村污染負荷占全省污染負荷的比重達到三至四成,部分地區甚至達到七成,其中養殖污染占據重要比例,全省九成的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處理達不到環保要求。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作為全國最大的生豬產區,四川省養殖污染治理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養殖場搞環保難在何處?出路在哪里?“四川環保世紀行”采訪活動中,記者近日特意探訪了資陽市的一個養殖場。
“四海龍騰”養豬場位于資陽市安岳縣龍臺鎮的大橋村,占地53.8畝,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年出欄生豬萬頭以上,是當地的龍頭養殖企業。
這里每天有兩個時間最熱鬧: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下午5時。每天的這兩個時候,養豬場打掃完豬舍,把環保處理過的豬糞推入干糞池,周圍的農民便挑著糞桶,直奔糞池而來,要是來晚了,干糞就被別人挑完了。
田興鳳是這個養豬場的主人。在她辦養豬場前,附近農民購買大量的化肥,用于種植果樹和蔬菜。現在,農民們更青睞養豬場免費提供的豬糞和豬尿液。既能得到充足的肥料,還不用付錢,農民很是歡迎。
將這些肥料全部免費提供給農民,是這個養豬場污染處理系統的最后一步。從最初興建,養豬場便在當地環保部門的要求下,建立起了污染處理系統,形成了“養殖—糞便生物處理—種植業”的循環模式。
這種模式具體說來就是,養豬場內修建起3組共1100立方米的沼氣池以及相關的管網設施,豬糞尿產生后,采取干濕分離技術,將糞便經過堆肥處理成干糞,無償提供給周圍農戶;尿液和沖洗液則進入沼氣池,經廢水處理系統處理后,一部分用于養豬場用水,一部分通過管道,直接延伸到周圍的蔬果園用于澆灌,農民根據需要,自己用管子截取。在這個過程中,尿液和沖洗液厭氧發酵又產生沼氣,用于場內的生產生活。
這樣的模式在資陽市的養殖業內并不鮮見。這個市有12個年出欄生豬萬頭以上的養豬場,和92個年出欄生豬千頭以上的養豬場,絕大部分都修建了沼氣工程。
當地環保局等政府部門要求,凡是養殖場建立,都必須有配套的污染處理系統,否則不予批準。2003至2005年,市、縣兩級投入資金3600萬元,用于建設養殖場的環保基礎設施。
政府看到了農村污染治理的重要性。根據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數據,全省養殖業年排放COD390萬噸,氨氮79萬噸,分別是工業排放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的8倍和17倍。
養殖場產生的垃圾是驚人的。田興鳳拿自己的豬場為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天每頭豬平均排糞3公斤,尿液和沖洗液4公斤,按全場4000頭豬算,每天排糞就12000公斤,尿液16000公斤。如果不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流,河就會被嚴重污染,周圍老百姓都沒法生活。”
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對于養殖場這樣的私營企業來說,環保工程的投入不是小數目。
田興鳳的“四海龍騰”養豬場,投入了180萬環保資金,其中有25萬是政府支持。現在,因為有了充足的沼氣,場內煮飯燒水、豬舍取暖不再用煤用電,每年可以節約費用5000元左右,但是這點經濟收益和環保投入相比,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據了解,除了最初在建立污染處理系統時,政府會支持一部分資金外,之后基本上沒有其他補貼。想要收回環保建設的投入,田興鳳只能通過更加努力地經營。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養豬場旁邊大約有500畝果蔬園在使用田興鳳提供的免費肥料,算下來,一年每畝能節省上百元費用。
這樣的狀況讓田興鳳也有一點無奈。
環保模式固然好,可是產業鏈的缺失,讓田興鳳眼看著另一筆財富從手上溜走。田興鳳說:“按理說,豬糞通過一定的加工,生產成有機肥,然后再賣出去,將是一筆好收入。可是建一個加工廠需要大量資金,我沒有那么多錢。”
豬糞天天都要產生,無力用它創造財富的田興鳳,只能全部贈送給農民。
田興鳳算是幸運的,因為鄰近的農民愿意使用來自養豬場的豬糞尿。資陽環保局污染控制科的劉科長告訴記者,本市另外一個養豬場,也按照要求建設了沼氣工程,可是協調工作沒有做好,周圍的農民不愿意使用養豬場產生的豬糞尿,日子一長,無處消耗的糞尿越積越多,這下農民又向相關部門舉報,說這個養豬場污染了環境。
面對這樣的情形,養殖場很郁悶。如果產業鏈更完善一點,有專門的工廠以豬糞為原料生產有機肥,養殖場不但能增加相當不錯的收益,也可以避免與周圍農民的矛盾。
可這種美好的情景還要等待。劉科長說:“產業鏈的形成需要政府牽頭,整合各職能部門以及社會的資源,但是現在困難很多,基礎薄弱,我們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
他列舉說,政府現在能做的,是積極幫助服從環保要求的企業在某些政策上享受優惠,比如水電費、稅費等,或是幫助企業申請省市的環保項目資金,另外在推薦先進和企業創名牌方面盡量努力。
對于政府的幫助,田興鳳很感激。她也希望能有更穩定長久的的資金支持:“我們都是私人投資搞養殖,首要目標是賺錢。環保投入那么多,像我這樣規模的養豬場還能撐得下去,要是規模小點的,恐怕就更難。”
看來,盡管資陽在養殖場的環保模式上做了很不錯的嘗試,但這種模式的推廣仍然面臨困難。
據了解,在四川省內,不少養殖場在當時興修時沒有把相關的環保設備同時建好。隨著近年來環保問題日益被重視,環保部門開始讓這些養殖場“補課”,說服的難度比較大。再加上養殖業涉及到本地財政收入,有時候環保部門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
更重要的是,環保投入大,短期內又看不到明顯的經濟回報,精明的養殖企業怎么想怎么不劃算,積極性并不高。劉科長說:“養殖污染的治理,技術上是很成熟的,只要企業肯出錢,就沒有任何問題。但現在,主要還要靠政府積極引導,有時候還要施加壓力。對于環境保護,有的養殖戶甚至當地領導,認識還不夠。”
認識固然重要,但吸引養殖企業加入環保大軍的關鍵砝碼,必定是更實際、更長效的利益。如何實現這些利益,把好的模式全面推廣開來,將是一條并不輕松的探索之路。
本報四川7月3日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