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06-22 記者:呂蓁 來源:中國證券報 |
|
|
美國國會金融服務委員會20日舉行了“國際金融系統狀況”公聽會,美國財長保爾森在作證中表明,貿易障礙將不利美國經濟,美國需抗拒保護主義情緒。他表示將持續擁護開放貿易,因為這是美國經濟長期競爭力的基礎。而在中國人民幣匯率問題上,保爾森表示將希望中方繼續加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保爾森指出,2003年以來,全球經濟穩健成長;美國與中國在過去五年來,主導著超過40%的全球經濟增長,是全球增長的關鍵引擎。 保爾森表示,隨著世界市場的開放,必須反對傾向于保護主義聲音的出現,“隨著世界大門的打開,我們必須抑制我們的經濟保護主義傾向。” 他認為,貿易的開發使美國經濟受益良多,當前的美國經濟形勢很好,就業增長強勁,通貨膨脹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強勁的美國經濟增長令美國政府收益增加,并減少美國預算赤字,美國2006年財年的赤字已經下滑700億美元至2480億美元。 談到美中經濟關系,保爾森表示,美國支持中國繁榮穩定,即使有時候中國成為了美國經濟的競爭者,但中國也是美國貨品和服務的市場;美國不怕競爭,因為競爭使美國更加“堅強”。 保爾森指出,將繼續支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天前的決定,推動對匯率政策進行更嚴厲的監管。此前,IMF已同意對基于1977年的政策框架作出修改,加強對成員國外匯政策的監督,該機構將確保“成員國應避免采取導致外部不穩定的匯率政策”。 他還表示,盡管中國沒有被列為匯率操縱國,但他希望中國政府繼續加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日前,美國財政部發布了半年一次的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報告沒有將中國定義為匯率操縱國,這種情況令一些國會議員極為不滿。 實際上,相比上一份報告,此次美國在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用語上更為強硬。在去年12月的上一份匯率政策報告中,美國財政部稱,“在2006年上半年,中國政府采取了進一步舉措改革貨幣市場,人民幣彈性相比去年下半年進一步增強。”而此次的報告則表示,“盡管中國已經采取措施增加匯率彈性,但貨幣政策當局允許貨幣升值的速度實在太慢,應該加快。” 保爾森同時還指出,中國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并不能改變美國的貿易逆差現狀,也無助于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給美國工人帶來的失業問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