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21日)由易貿資訊承辦的“中國鋼鐵物流高峰論壇”上,中鋼協市場調研部主任董志洪表示,我國目前每年僅鋼鐵原料和成品鋼材的海運物流就達4.4億噸,而鋼鐵原料的運輸主要靠租用外輪完成,但由于海運價格長期被外商控制,國內企業由此受到很大損失。 董志洪表示,這個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于加快發展我國自己的遠洋運輸船隊,解決鐵礦石運輸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時,鋼鐵企業要與我國和國際上有信譽的船東擴大戰略合作,降低海運成本。 目前,鐵礦石價格的談判備受世人關注,但隱藏在其后的海運費漲價問題卻不為外人所知。事實上,無論是鐵礦石價格還是海運費價格,國內企業都未能控制話語權或者掌握談判優勢,尤其不公平的是,在目前國際海運干散貨運輸能力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海運費居高不下令人費解。據悉,中鋼協日前發布的數據表明,2007年以來鐵礦石海運費大幅上漲對國內鋼廠的負面影響,已超過了2007年長協礦價格9.5%的上漲幅度。今年一季度全國78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由于海運費的上漲,有關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32.68%。 董志洪對記者表示,國內鋼鐵企業,應該像鐵礦石談判的模式一樣,抱團與國際海運巨頭去談判,其參與主體應該是企業。據悉,海運價格的持續上漲與國內鋼廠在從國外運回礦石時多以現貨租船的方式有關,目前國內只有少數鋼鐵企業與船東簽有長期租船協議。 對于海運費的不合理問題,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理事長鄒健也表示,國際鐵礦石貿易中的海運費畸形,已經成為鐵礦石成本居高不下的關鍵因素。據海外一家鐵礦石公司的租船經理介紹,年初時,巴西到中國的運費每噸只有20多美元,但目前已經漲到了51美元。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上個月也曾表示,由于運費增加,從進口礦石的大致數量粗略估計,今年可能要增加成本30億元。鄒健說,礦石現貨貿易船運費今年已成為新熱點,尤其是“鋼鐵企業付錢、礦山公司訂船”的畸形模式亟待改變,將租船合同從礦業公司奪回到鋼鐵企業手中,應該成為鋼鐵企業的下一步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