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川渝等地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都江堰灌區不僅實現了有旱無災,還保證了灌區糧食生產和供用水的安全,僅在糧食生產上,就為農民人均挽回損失近200元。與同一旱情地區的非灌區相比,灌區水稻平均畝產比非灌區高190公斤,旱作物平均畝產高61公斤。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都江堰將岷江的水在魚嘴處分為內江和外江,外江起到泄洪、排沙之用,內江引水作為農業灌溉、生活供水、工業供水之用!皟冉乃峭ㄟ^渠來發揮作用的。水利上按照渠的作用和水量,把渠分為五級!彼拇ㄊ∷麖d副廳長朱兵告訴記者,“毛渠是最后一級,即我們在農田里看到的小水渠,它的地位就如同人的毛細血管,在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灌溉之水能進入田間,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渠的暢通,減少渠道的滲漏,否則水利工程的作用就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前面都修好了,就差最后一公里,水就到不了田里!
在郫縣農業供水末級渠系改造試點項目區采訪的時候,牛王堰用水戶協會的楊副會長介紹說:“末級渠道改造之前,一些農渠時常發生渠道堵塞的問題,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有時甚至發生農民搶水的事情。但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郫縣新民場鎮興旺村村民楊崇清插話說:“原來都是雜草叢生的土渠,現在渠底都是水泥抹好的。這里現在是旱能灌上,澇能排出,旱澇保收啊!”據了解,該試點項目工程于2005年11月完工,完成渠道防滲22.69千米,完成渠道配套建筑物68處,建成末級渠系改造試點項目區4500畝。
都江堰灌區還針對灌區農業用水的季節性和來水在時空上分布的不均性,開始進行灌區水量優化調度研究,通過10多年的實踐,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量優化調度方案。“可以說,通過加強干渠工程的運行管理,不僅能確保輸供水安全,而且為水量實行全時段優化調度提供了平臺!
2006年灌區在全省糧食產量減少6.5%的情況下,較2005年略有增產,全灌區糧食總產量達到58.8億公斤,挽回糧食生產損失5.6億公斤,其中平壩灌區水稻平均畝產540公斤,比上年增加了20公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