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中國熱”的原因是什么? 經濟目的,看中了中國這個大市場 70.9% 中國積極參與了全球化 48.8% 感覺到了中國的崛起 47.2%
看到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46.9% 中國越來越開放 36.0% 外國人以前太不了解中國了 29.6%
想了解傳統的中國文化 18.4% 僅僅是一種時尚 5.3%
“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新年伊始,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文章《中國:一個新王朝的開端》這樣預測未來的100年。文章以非洲安哥拉一個偏遠小城的生活面貌因中國修筑的鐵路而改變入手,詳細報道了正在崛起的中國對世界的影響,為其讀者勾勒出一幅“中國世紀來臨”的圖景。
這已是《時代》周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第二次集中報道中國——2005年6月,《時代》周刊推出封面報道《中國的新革命》,以超過20個版面的篇幅報道中國。
事實上,《時代》周刊此次提出的“中國世紀”,并非西方主流媒體首次使用。兩年前,同樣是新年伊始,英國《泰晤士報》刊載該報前總編輯一篇評論,題為《這是中國的世紀》。4個月后,美國《新聞周刊》推出封面報道《中國世紀》,用21個版面多角度闡釋“中國的快速發展‘已不再是一個預言,而是一個事實’”,并詢問“未來是否屬于中國”。
幾乎在同一時候,《紐約時報》在評論版史無前例地為專欄作家紀思道的評論文章配上中文通欄標題《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提醒美國人“中國正在復興”;BBC和CNN則相繼推出“中國周”,以幾十種語言向全世界觀眾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國;英國《衛報》連續7天,刊出60多個版面的“中國專刊”。而在此之前,美國《財富》雜志以整期124頁、十幾萬字的篇幅描述中國“正塑造著世界經濟的神話”;一向偏保守的《華爾街日報》也在“中國報道”特輯中高調宣稱:中國改變世界。
西方主流媒體對中國的高密度報道,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一股全球范圍的“中國熱”正在涌動。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新浪網新聞中心、騰訊網新聞中心聯合開展的一項有12058人參與的調查顯示,53.4%的國人感覺到了“中國熱”。
“中國熱”的最主要表現,可能就是國外主流媒體越來越關注中國,本次調查中,56.3%的人持這一觀點。“中國熱”的其他表現還有:“中國制造”遍及全球(52.1%)、各大跨國公司紛紛在華投資(50.4%)、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38.6%)以及全球掀起的“漢語熱”(33.0%)。
對于“中國熱”的原因,70.9%的人認為是“出于經濟目的,看中了中國這個大市場”——在人們看來,一個有著13億人口、18年來經濟平均增長超過9%的國家不“熱”似乎才是不正常的事。這一點,“中國熱”的種種表現也可資佐證。本次調查還顯示,人們感覺,中國對外國人最大的吸引力是“東西特別便宜”。對此,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研究員張國慶形象比喻道:“1980年代,外國記者到中國會說,請帶我去看大熊貓;1990年代會說,請帶我去看不同政見者;到了21世紀則會說,請帶我去商務部。”
與此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全球事務”這一原因也得到48.8%的人認可。出乎意料的是,只有18.4%的人認為“外國人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熱”的原因之一。
這讓很多人想起200多年前盛行歐洲的另一股“中國熱”。當時中國的發展相對歐洲已經開始停滯,但它體現出來的整體風度依然讓歐洲人景仰,依然是被關注乃至被學習的目標。今天的中國已經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機,40%的襪子,50%的摩托車,55%的電視,60%的青霉素,75%的鐘表,80%的拖拉機,90%的打火機和紐扣,但中國文化的對外交流依然存在大規模赤字。據文化部負責人前不久披露,中國文化貿易存在著10∶1的嚴重逆差,面對歐美國家甚至達100∶1。在很多地方,中國文化給人的印象還只是武術、京劇臉譜、大紅燈籠等,并未形成影響全球的文化力。不久前,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一句話讓人深思:“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電視節目和思想觀念。”
很多人也注意到,在新一輪“中國熱”中,“熱”的不僅僅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驚嘆和溢美之詞,世界上也還有一些人在擔憂崛起的中國會對世界產生什么影響,種種“威脅論”此起彼伏。正如一些評論所指出的,“熱”不等于溝通,交流未必意味著認同,傳統不等于現實影響力。在本次調查中,49.7%的人認為“中國熱”對我們來說更多地可能是一種挑戰,33.9%的人認為是一種機會,另外15.6%的人則持觀望態度。
中國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民眾心理日益成熟。我們今天已不會驚怒于最無理的造謠謾罵,但也不會輕易地沾沾自喜于廉價的溢美之詞。很多人清醒地意識到,在中國經濟增長引起全球廣泛關注的同時,中國國內依然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貧富差距,社會保障,以及就業問題等。在本次調查中,對于《時代》周刊“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的說法,人們頗有爭議:36.0%對這一說法表示認可,但同時有42.9%的人并不贊同,20.1%的人則認為“說不好”。
有評論指出,對于國外主流媒體的“中國熱”,我們應該清醒對待。因為他們“只注意到北京上海的發達和繁榮,卻不知道中西部農村的貧窮和落后;只注意到中國游客超強的購買力,卻不知道他們花掉的還有四姑六姨的多年積蓄;只注意到到處是中國制造,卻不知道很少有“中國創造”。
一段時間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體掀起新一輪關注中國崛起的熱潮,情緒化的論調逐漸減少,客觀務實的報道分析相應上升;“中國威脅論”的調門降低,“中國責任論”的聲音上升,這無疑是一種進步。有人甚至將此解讀為“為中國崛起歡呼”。但《時代》周刊《中國:一個新王朝的開端》作者的解釋是,“我們只是希望引起人們對中國政治影響力的關注,談不上為中國崛起‘歡呼’之類的說法”。
“傲慢自大非常危險。古代中國曾認為無須向外國學習任何東西,這是衰敗的開始。”紀思道在《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一文中這樣告誡美國。而對于曾經從極盛中衰落而今又重新“熱”起來的中國,對于我們清醒地認知自己的現實和位置,這句話可能同樣有著警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