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發郵件、網上聊天、瀏覽博客、登錄論壇……上網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成為不可擺脫的精神依賴。最新出版的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刊文,把如此網癮成癖現象診斷為“時尚心病”。
你是不是經常在辦公室給隔壁的同事發郵件,而不愿直接與別人交談?你是否熱衷于在網站上收集老朋友或新同事的個人信息?你會不會頻繁地在自己的博客上訴說衷腸?你是否時常在即時通訊軟件上冒充他人,并因為與網友開了個玩笑而感到痛快無比?
《新科學家》的文章說,你如果有若干這樣的表現,就已經患上“時尚”的精神網絡心病。《新科學家》對如今在網民中蔓延的癖好做了集中診斷,稱為“時尚頑疾”。文章列舉的網絡癖好包括:“博客暴露狂”——在個人網絡日志中吐露心聲,過分暴露個人隱私;“自我搜索癖”——不停地在搜索網站上查找與自己相關的各種信息;“圖片探秘癮”——瘋狂瀏覽網上圖片,甚至陌生人照片;“維基貢獻家”——全身心奉獻于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的編輯工作,樂此不疲;“You
Tube自戀狂”——上傳大量視頻到You
Tube上與眾人分享;“‘我的空間’表演家”——利用“我的空間”使自己出名;“谷歌跟蹤狂”——使用“谷歌”搜索引擎查找老朋友、舊校友的信息。
來自美國紐約的彼得·瓦特從小崇拜從事野外生物考察和生態電視片創造的戴維·愛登堡。瓦特為此建立了“戴維的個人空間”網頁,經常在上面粘貼相關新聞、圖片和視頻信息。“雖然我不是戴維,但這并不重要,人們可以在我這兒分享他的思想和作品,還有人把自己叫做查爾斯·達爾文”,瓦特說,“我試圖把自己的空間打造得像戴維自己辦的那樣,就好像角色扮演游戲,把自己想展現的一面呈現在網絡上。”加拿大多倫多的記者艾利森·莫特盧克承認,已經不可救藥的迷戀上“谷歌”搜索,無論親朋好友還是陌生人,他都試圖通過“谷歌”一查究竟,看看誰比自己過得更糟,誰又生病了,誰考試沒及格……職業競爭壓力和巨大的好奇心驅使莫特盧克不停地上網搜索。 保羅·斯洛曼生活在英國倫敦,每當感到身體不適,她就會上網輸入相關癥狀,尋求“網絡診所”的幫助。心律不齊、心絞痛、高血壓,種種聳人聽聞的診斷時常讓斯洛曼不知所措,于是不停往返于“網絡診所”和醫院。“當我逐漸放棄真正的醫生、依賴上網絡診所,我開始盲目相信那上面的話而失去判斷能力”,斯洛曼說,“通過網絡提問尋求診斷總給我錯誤結論,幸好我最終擺脫了這種網絡依賴。”
面對人們在網絡中“病入膏肓”的狀況,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研究人員馬克·格里菲斯提醒說,把習慣變成網癮比人們想像的容易,因為對一件事物的迷戀會不斷鼓勵人們做下去。
盡管人們對上癮的定義眾說紛紜,但相關研究顯示,人們對毒品和其他任何事物產生依賴的精神過程類似。雖然網絡心病尚不及毒品的危害,但一系列調查表明,網絡依賴現象正在網民中瘋狂蔓延。英國諾桑比亞大學人機交流專家帕姆·布里格斯認為,網絡交流省略了直接交流過程中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這樣一來,人們反而有更大的想像空間,而人們的網絡形象往往有別于真實形象。“當一切現實存在的提示信息都消失,人們會感到精神空虛,于是會以更加充沛的情感來表達信息,制造親切感”。布里格認為,這樣就可以解釋人們為什么更愿意在博客或電子郵件中展現自己的性格和隱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