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縣經濟處處長姚忠陽介紹了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功能區域發展規劃情況
 規劃處副處長郭慶山參加信息披露會

公共信息處副處長尉高師主持披露會

區縣經濟處處長姚忠陽接受記者采訪 | 一、規劃編制的主要特點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功能區域發展規劃》是我市(本網編注:北京市,下同)在中長期規劃中第一次打破行政區劃編制的區域經濟規劃。規劃的編制主要特點如下:
一是突出理念創新。規劃樹立“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的理念,從北京城市功能升級調整的要求出發,尋找各功能區域在未來北京城市發展中的新定位;樹立“立足可行、適度超前”的發展理念,從各個功能區的現有基礎出發,在可預期的制度改革前景框架內,提出加快區域發展的新思路。
二是突出統籌規劃。《規劃》本著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社會穩定的原則,著眼全局,統籌我市各區縣現實條件和發展遠景,注重科學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相統一;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各個職能部門與科研單位相配合。
三是突出協調發展。《規劃》強調空間協調(區域均衡,協調發展)、時間協調(發展階段相互銜接)和功能協調(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友好)。統籌考慮人口和產業協同轉移,明確各個功能區的發展重點,并且規范空間開發秩序,推進了功能區域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協調融合。
四是突出區域分工。規劃著眼于北京市區域協調發展,充分考慮了北京市四類功能區域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不僅著手于5年的建設和發展,還對未來的發展進行了展望,提出了“二大發展帶、四大城市功能區域、六大重點產業功能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總體框架,形成點、線、面互動的空間發展新格局。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 (一)發展現狀和面臨挑戰
發展現狀:首先,北京市城鄉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整體實力不斷增強,產業結構趨向優化。其次,經濟發展的區域性特點日趨明顯。第三,經濟發展的重心由城區漸次向郊區轉移,郊區縣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的份額實現了較快增長。第四,區域產業布局和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城鄉經濟日益協調。第五,主要產業功能區發展迅速,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
主要挑戰:首先,區域經濟中心功能不強,國際性功能需大力提升。其次,城市功能空間分布不盡合理,城鄉和區域發展有待進一步協調。第三,區域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最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重點功能區建設的政策支持與體制創新不足。
(二)規劃的目標、思路、重點 總體目標: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強化生態良性循環、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發展思路:一是建設北京東部、西部發展帶;二是通過“優化城區、強化郊區”,形成特色突出、分工明確、發展均衡的四大城市功能區域,即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三是推動六大重點產業功能區發展。在首都功能核心區,重點建設金融街,在城市功能拓展區,重點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商務中心區(CBD)、奧林匹克中心區等三個重點功能區,在城市發展新區,結合重點新城建設,發展順義臨空經濟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大重點功能區,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戰略重點:一是構建不同功能區域的重點產業群;二是實現增長極驅動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三是完善以新城建設為重點的市域城鎮體系;四是實施以均衡發展為目標的區域振興計劃;五是努力建設體現首都風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六是建立和完善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引導及保障機制。
“十一五”時期,要按照“優化市區、發展平原、涵養山區”的原則,依據各城市功能區域的定位,建立產業篩選機制,規劃引導投資方向,促進產業集聚發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重點突出的產業格局,提高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程度。引導金融保險、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產業群在首都功能核心區集聚發展;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和金融、物流以及知識型服務業等產業群在城市功能拓展區集聚發展;引導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石化新材料、都市工業、生物醫藥等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及現代制造業集群在城市發展新區集聚發展;引導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在生態涵養發展區集聚發展。
(三)四大城市功能區域規劃
首都功能核心區要努力建設成為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和古都風貌的現代國際城市的中心城區,成為政務環境、商務環境、宜居環境建設和管理的典范。要把落實好“四個服務”、優化產業結構、注重古都保護作為今后發展的重點。
城市功能拓展區要努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商務區、科技園區、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區、教育和體育中心區以及文化“首善之區”;形成與現代城市功能相適應的產業體系和發展格局;形成以人為本、以秀美山水園林為標志、人與自然和諧融合的宜居區域。要重點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二次創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以知識創新為主動力的區域發展模式、營建環境友好的和諧區域。
城市發展新區要初步形成經濟結構合理、城鎮功能基本完備、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健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發展新區。重點要加快城市化進程,建設功能完備、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的新城,承接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的轉移;要加強城鄉統籌,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全市城鄉一體化進程;要調整經濟結構,擴充經濟總量,培育城市新的增長極;要發展成為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基地,成為都市型現代農業基地。
生態涵養發展區要促進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經濟增長質量和可持續性顯著提高,構建起以“綠色農業、生態工業、休閑旅游業”等為特色的生態經濟體系,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特色功能區域。重點是培育良好的生態涵養系統,創新生態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模式,加快推進區域城鎮化進程,推動人口、產業向新城集聚,不斷優化完善新城功能。
(四)六大重點產業功能區發展規劃
中關村科技園區要圍繞創建世界一流園區的目標,在五年之內再上一個新臺階,形成“一區多園多基地”的空間格局。重點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全面發展與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推動知識服務業發展。
北京商務中心區要發展成為引領北京市發展高端服務業的引擎,成為首都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成為中國與世界經濟聯系的重要節點。重點是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發展總部經濟發展,推動商務信息中心地位確立。
奧林匹克中心區要建設成為充滿活力、體現生機、生態友好的國際性體育賽事中心,成為集文化、體育、會展、旅游、科技、商務于一體的現代體育文化中心區。重點是推進奧林匹克公園建設,借助奧運契機,開發奧運品牌,促進產業綜合發展,確保后奧運期平穩發展。
金融街要發揮總部經濟優勢,建設成為資金密集、市場完善、交易活躍、信息通暢、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首都國際化金融中心區。重點一是繼續加快金融街建設,完善金融業發展的“硬環境”;二是繼續強化服務職能,保障金融業發展的“軟環境”;三是實現區域聯動發展,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四是拓展金融業發展空間,完善金融市場體系。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建設成為首都新型工業化的示范區,首都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基地,京津塘產業帶上的綜合產業新城。重點一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二是積極發展現代物流等服務產業,提升綜合經濟實力;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加速宜居新城和產業發展新區建設;四是擴展發展空間、完善發展布局。
順義臨空經濟區要發展成以航空港為樞紐的國際交往中心區域和空港物流基地,以商貿、商務、會展等關聯產業為核心的服務業基地,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為主的高度加工型制造業基地。重點是大力發展空港相關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加強現代物流業資源整合,加強管理上的協調,促進機場建設與周邊產業協調發展。
(五)規劃實施
一是制訂配套政策,包括資金配套政策、人力資源配套政策、土地管理配套政策以及其他綜合配套政策等;二是綜合協調統籌,包括完善綜合協調的組織機構、強化區域規劃的協調和銜接、推進市場化進程以及推進各個功能區域的一體化進程和統籌協調等;三是實施重大工程,包括交通一體化工程、信息一體化工程以及公共服務均衡化工程等;四是創新管理機制,包括創新城市管理體制、建立績效考核體系、建立高效的公共管理機制等;五是強化公眾參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