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10-10 本報記者:何豐倫 張樂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從休息到休閑,從“睡覺”到“度假”,從“吃喝玩樂”到“健身益智”……短短幾年時間,原來非常陌生的“休閑產業”,如今已經成為撬動中國消費經濟的重要杠桿。 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無疑是中國人能夠從簡單的“勞動-休息”中脫身而出的重要基礎。1998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4.9%,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年均增長15%。 統計顯示,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就會產生休閑需求。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2000美元,這意味著中國已經踏入休閑經濟“井噴式”發展的門檻。 與此同時,休息時間的增多成為中國從休息大國邁向休閑大國的“時間杠桿”。 廣西師范大學教授、旅游社會學專家陳雄章認為,勞動力恢復體力的時間每天為8小時,每周應該至少有1天時間休息。由于這部分時間大多被安排處理家務、購物等環節上,這一時間只能視為勞動力簡單的“生理性恢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休息”。只有每周工作時間低于44小時,每年休息時間超過80天,能夠有一次以上的集中休息時間,才能認為已經具備了進入“休閑時代”的基本條件。 中國旅游文化資源開發促進會副會長魏小安說,美國的休閑產業已占到GDP的首位,約占全部消費支出的1/3。統計顯示,在靠休閑消費驅動的經濟模式中,休閑產業已成為美國第一位的經濟活動。魏小安認為,和美國相比,中國現在的差距很大,“但也意味著潛力同樣大”。 事實上,與“休閑大國”接踵而至的是諸多休閑產業的問世。旅游、體育、文化、娛樂、服務等經濟形態和產業系統在獲得“經濟”和“時間”兩大杠桿的撬動下,逐漸成為中國新階段拉動消費增長的主要方式。 2006年,我國旅游行業總收入達到8935億元,比上年增長16.3%。旅游業是創造高附加值的產業,世界旅游組織公認的旅游業拉動相關產業測算如下:旅游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據此推算,僅去年一年以旅游為核心的休閑產業帶來的相關行業增值效益,就超過38000億元。此前,有專家認為,僅1995年以來的雙休日給中國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已經超過2萬億元,雙休日幾乎每年都能為中國帶來超過2000億元的財富增值。 “財富畫像”僅僅是中國“休閑大國”浮出水面的一個表象,更為重要的評估體系在于:全社會因為休閑產生的創造力、流動性和發展空間明顯增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光金認為,閑暇時間的增多能夠促使個人反思自身職業發展的趨向、人生價值的歸宿和學習更多的知識,這些都成為全社會極其寶貴的持續發展的“內在潛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