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次公開了他們對伊朗的“雄心”:已經準備好了攻打伊朗的計劃。有觀察家擔心,伊朗在核問題上的強硬態度,可能讓美國發起繼伊拉克戰爭之后的又一場石油戰。但《國際金融報》采訪各路專家分析認為,基于美國國內壓力和世界經濟復蘇現狀,軍事手段并非美方優先選擇,雖然對伊開戰可能性小,但備用作戰計劃的公布可能對原油價格產生影響。
“放風”只為敲山震虎
當地時間8月1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在參加美國全國廣播公司一檔電視節目時說,美國無法接受伊朗發展核武器,美國的確已經制定好了攻打伊朗的計劃。但他同時承認,攻打伊朗會造成中東局勢的惡化,馬倫說:“我不希望采用它,但這是一項重要計劃。”他認為,國際外交努力和經濟制裁依舊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最佳方案。 馬倫表態后,伊朗隨即發動“反擊”,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政治局負責人亞杜拉·賈瓦尼表示,如果美國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伊朗將強硬還擊。賈瓦尼說:“海灣屬戰略重地,如果這一地區的安全受到威脅,美國及其盟友也要承受損失,我們會堅決回擊。”伊朗還宣稱將襲擊以色列作為回應。 上海社科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劉鳴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一輪談判即將開始,美方官員提前“放風”,只是想起到“敲山震虎”逼迫伊朗重回談判桌的作用,大規模戰爭絕無可能。 劉鳴認為,聯合國已經通過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方案,美國官方首次宣稱有作戰計劃,只是想通過“軟硬威脅”的方式向伊朗實施高壓政策。
石油價格或劇烈變動
美方公布軍事計劃后,8月2日,中國國內商品期貨全線上漲,滿盤飄紅,股指、有色金屬、螺紋鋼、農產品、黃金等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漲。弘業期貨青島營業部總經理劉新濤認為,這并不是戰爭避險因素的作用,而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影響。 但劉新濤認為,既然美方首次公開宣布該計劃,那么市場會很耐心關注是否會存在軍事行為的可能。目前紐約原油9月期貨價格是79.5美元/桶,劉新濤預測說,預計9月末,原油價格將突破80美元至85美元,甚至90美元的水平,如果中東局勢,尤其是伊朗局勢緊張,原油突破100美元大關指日可待。這種局面的出現,對中國乃至全球的經濟發展及復蘇極為不利。 美方公布對伊朗的軍事計劃,是以犧牲全球經濟復蘇為代價。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控制了原油的定價權,原油價格的上漲實質上對其影響有限,但對發展中的工業化國家的負面影響巨大。劉新濤認為,美伊談判若繼續硬碰硬,短期內可以肯定的是,原油、黃金、天然橡膠等戰略物資會飛速上漲,從目前的大環境看,除經濟因素外,地區局勢的不穩定已經開始對商品價格產生影響,不管是阿富汗、中亞、伊朗還是黃海等地區局勢的動蕩,都會給后期商品價格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開戰”國內壓力大
美國不可能在短期內攻打伊朗,主要在于巨大的國內壓力。劉鳴認為,美國民眾對伊拉克戰爭比較反感,且美國在阿富汗戰場代價高昂,開辟第三戰場的可能性很小。美國不敢輕言戰爭,直接原因在于軍費開支過大,近期經濟復蘇緩慢,高失業率難有轉機,赤字危機壓力下,奧巴馬迫切希望削減每年7500億美元軍費。鑒于伊拉克戰爭的波折,美國也不宜對伊朗宣戰,因為從實力看,伊朗擁有遠程導彈,還有部分核武器,一旦戰爭開打,拖得時間越長,對美國越不利。此外,奧巴馬上臺后通過了一系列具有爭議的改革方案,承諾在2012年撤出阿富汗戰場也是為今年底的中期選舉做鋪墊,對伊朗宣戰顯然不利于其支持率,且目前美國急需解決的矛盾是經濟復蘇和挽救失業,本次披露戰爭計劃無實質含義。 劉鳴認為,除了美韓軍演,目前還無跡象顯示美國從中亞脫身后會與東亞國家產生沖突。拿中國來看,石油進口雖依賴沙特等中東國家,但中國政府已經著眼于能源多元化政策,積極與非洲、拉美等國家展開合作,一旦伊朗遭到美方打擊,雖然能源進口會受到價格漲幅影響,但沖擊絕不是致命性的。即便迫于壓力非要開戰,美國政府也可能因為“面子問題”,適當采取一些小規模、有限度、選擇特定目標作為軍事打擊方式,不過這樣做也只是想“敲山震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