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二級市場,還是一級市場,低碳行業都炙手可熱,但是一些低碳行業投資并不盡如人意,甚至與當初美好的愿望相背離。進行低碳行業投資,應該關注哪些事項,在昨日松禾資本召開的“春季論壇”上,來自實業界和風投領域的人士進行了碰撞。
“污染環境的不該發展”
雖然松禾資本是一家國內排名靠前的風險投資公司,但是到現在為止,該公司沒有投資一家生產硅一級的企業。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厲偉認為,冶煉硅企業造成的環境污染觸目驚心,“其中全球最大的金屬硅冶煉廠是在貴州的一個縣城,從進入山溝開始一直開進去十幾公里,那個廠基本是‘寸草不生,滿天黃煙’。而且很多工人得了矽肺。”
雖然中國的硅晶片在國際上很有競爭力,但卻以環境和工人的身體健康為代價,因此厲偉認為這個產業越發展我們國家越吃虧。“等于我們拿了國家的補貼,拿了環境的污染補貼,在補貼歐洲人。污染全部在我們這兒。下一階段要花大量的環境治理費,花大量的工人醫療費,如果我們的這種邏輯成立,這種產業在中國不能再發展。越發展,我們就越吃虧。”
“沒有知識產權不敢碰”
沾有新能源概念的股票都能雞犬升天,但是來自實業界的人士認為,自主知識產權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德方納米主要是從事納米磷酸鐵鋁研發和生產的企業,企業的產品未來可能在全電力汽車電池方面有很大作為。
德方納米的總經理孔令涌認為,“光伏電池沒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自主知識產權全部掌握在國外一些人的手里。在知識產權方面,如果國外對中國采取投訴,引起的損失會非常大。在高耗能完全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行業,沒有太多的技術的突破,在這一塊最好不作為投資的選擇。”為此,德方納米追求擁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德方納米結合國內的巨大需求,試圖突破很多技術的障礙,在電池這一塊和一些大企業緊密合作。
“配套政策沒落實”
雖然國家大力支持低碳行業的發展,但是一些細化的配套政策并沒有出臺,這讓實業界的人士感覺微冷。
迪森熱能是一家從事生物能源(生物制燃氣)公司,但該公司在推廣的過程中發現國家配套政策尚有缺陷,并因此遭遇尷尬。迪森熱能的代表張開輝表示,“雖然國家支持行業發展,但是具體落實到稅收方面基本上是沒有。我這段時間也一直跑北京,跑國稅總局,打了一些報告,希望能夠給我們這邊一些稅收優惠。國家出臺的落實政策非常少,包括補貼。”事實上,生物能源發電,現在很多企業都是不賺錢的,完全靠國家補貼。
業界希望能夠出臺更多的配套政策,從各方面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國泰君安的研究員韓若冰認為,新能源汽車需要配套機制的完善。“包括國家對企業的補貼,以及對于消費者的補貼,這頗受關注。另外,包括充電站、服務體系配套設施的建設也是亟待解決。”
“應帶著訂單做研究”
一些低碳行業投資聽起來前景誘人,但能否進行產業化投資,業界關注實際投產收益。
天元機電是松禾資本去年投資的一家企業,該公司主營業務是專門做工藝發電機和在環保汽車方面做發動機和發電機,該公司就有實實在在的利潤。“作為企業研發新產品一定要找到市場的切入口,否則研發新產品沒有用。”天元機電的代表賈永波說,有些企業開發的新產品,沒有把實驗搞完就沒有價值,而天元機電很多的新產品都是帶著訂單去研發的。“包括現在做新能源汽車的驅動電機。我們也是帶著訂單,自己研制好了這個電機并不是無償的供給,也是帶著訂單,帶著合同去做的。”
一位來自風投界的代表坦言,“因為新能源是替代傳統的能源,如果成本過高,包括制造成本過高,以及運營成本過高,也不能完全實現替代的問題。如果不能夠讓用戶得到實惠,在這種情況下去開發產品這條路會走得很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