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飛”)制造的我國首輛高速磁浮國產化樣車在成都實現交付。這標志著“成飛”已經具備了磁浮國產化設計、整車集成和制造能力。列車最高時速可達500公里,國產化率達到了70%以上,性能比上海目前使用的磁浮列車更為優越。
遠程計算機控制行駛
現場樣車為一節端車(帶有車頭的車廂),外觀上與普通的快速列車沒多大差異。車體內只安裝了部分坐椅,車頂有液晶電視屏幕。 “成飛”負責該項目的總設計師戴干常介紹,每節車廂有27米長,端車比27米略長,為保證舒適,該車只設計了80個座位,在實際中,可以根據需求增減坐椅。最多可乘坐112人,空間大小也是按普通快速列車設計的。 在車頭上,沒有普通列車駕駛座位及相應的系統,只有一臺計算機的顯示屏和兩座臺架。戴干常介紹,車頭無需人來駕駛,都是遠程計算機控制行駛的,車上列車員只是查看一下安全,因此沒有駕駛員的座位。一紅一黃兩個燈,只是起著車尾警示作用。 此次交付的磁浮列車,將在今年七八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服務世博會。上海浦東機場至龍陽路的磁浮列車也將由此增至4輛,運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這輛磁浮列車也將是我國自行生產并投入運營的第一輛磁浮列車。
借鑒飛機設計制造技術
“成飛”是我國航空工業骨干企業,殲十、梟龍飛機都是由該企業生產。通過殲十飛機的研制,成飛掌握了第三代飛機的生產技術。憑借這一優勢,“成飛”自2004年開始,參與高速磁浮車輛的國產化研制工作。 據了解,因高速磁浮列車時速高達500公里,其車體具有與飛機相似的特性,由于其與軌道無接觸、高速運行的特點,也有人稱其為地面飛行器。“成飛”在研制中,大量地借鑒了飛機設計和制造技術。 3年前,“成飛”就曾向上海磁浮中心交付了一輛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磁浮列車,該車實際上是試驗車,并沒真正投入運營。2008年7月,“成飛”與上海磁浮交通發展有限公司簽訂了《磁浮車輛許可制造及供貨合同》:由中航工業成飛承擔兩節高速磁浮工程樣車(一節端車、一節中車)研制任務,包括整車工程化設計、車體制造、整車總成、廠內靜懸浮調試等。制造完成后,運往上海重新組裝、調試和編組試運行。從合同簽訂到車輛交付,歷時20個月。 除“成飛”公司承擔的這兩節樣車的研制任務外,長春車輛廠負責了另外一節端車和中車的生產,四節車廂將共同組裝成一列磁浮列車。戴干常表示,成都與長春技術共享,各自發揮了自己的技術優勢。整個列車建造中,西南交大、同濟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都給予了技術方面的支持或指導。
比上海進口德國列車更優
據戴干常介紹,交付的列車引進了德國懸浮控制技術,并進行了消化吸收,整列車國產化率超過了70%。其成本比直接從德國進口要低30%。從性能上看,相較于目前在上海運營的德國進口磁浮列車,此次交付的列車性能更優。 在性能上,列車對上海目前運營的德國進口列車進行了進一步優化,作了降音降噪處理。增加了浮制地板,減少震動,使運行更加平穩,同時在車體內進行了隔音和吸音處理。 與德國列車另一個差別之處是,列車車頭沒用鉚釘,借用飛機制造技術,完全使用膠粘,即使發生沖撞,也不會有銳物傷害到乘客,更為安全。此外,德國天氣一直比較寒冷,因此德國列車沒考慮到上海冬天冷、夏天熱的氣候,在制冷方面沒做更好的處理。而此次交付的列車空調則利用了航空制冷技術,夏天乘坐將更為舒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