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市場對一系列政策出臺的預期,上半年新能源概念相關股票表現相當活躍,而今,哥本哈根會議的臨近,新能源概念又一次的受到市場的關注。此次風電與核電能否成為資本市場追逐關注的明星板塊呢?我們試做分析。
風電核電企業成長空間巨大
2008年中國水電裝機達1.7億千瓦,風電裝機1200萬千瓦,核電裝機910萬千瓦。考慮生物發電、風能等可再生能源,2008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超過8%。市場一直預期我國將大幅上調新能源發展規劃,預計2020年風電、核電建成裝機容量從此前中長期規劃的3000萬千瓦、4000萬千瓦分別上調至1-1.5億千瓦、7000萬千瓦,上調幅度是不小的。
9月2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名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講話中明確提到,中國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左右。胡主席講話中提到的“非化石能源占比達15%”一時成為眾多媒體的數字焦點。其實,該數字在2007年已經被寫入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的非化石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與核能之和的完備表述。那么,是否可能突破15%的規劃額度呢?根據我們的測算,如果達到當前市場預期的2020年的風電與核電的裝機容量,那么,屆時非化石能源消耗占比預計很有可能達到16-18%。
在這種情況下,按照風電、核電分別5500元/kW、8000元/kW的設備投資成本計算,2020年之前風電、核電設備市場約8250億、8000億元,這是年均超過1600億元的大蛋糕。而按照國內以往經驗,實際發展將會更快,規劃額度總會被提前超越。可以說,國內規劃需求為風電與核電制造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成長空間。
而2008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2700萬千瓦,近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預計還可維持。而核電也逐步成為發達國家電力裝機占比超過20%的組成部分。作為歷來全球制造業產能轉移的典型,“中國制造”占領海外市場的能力不可小視,在積極消化吸收關鍵技術后,風電、核電未來逐步向傳統裝備制造業靠攏,出口將成為國內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而風電、核電也正是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方向。
相關設備制造企業面臨挑戰
從整體來看,國內風電、核電產業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但是對設備制造企業來說,近期又都面臨相當大的挑戰。 2008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614萬千瓦,華銳、金風、東汽穩居前三,市場份額分別為22%、18%、17%。而此時,由于風電整機制造的進入門檻較低,國內已經有眾多企業通過引進國外技術進入風電制造產業,如果按照各個企業的產能規劃來看,地方性過熱發展已成事實,后期將遠遠供大于求。產能過剩很可能引發激烈的市場競爭,進而壓縮企業的利潤空間。 同時,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還不夠高,如果國內企業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整個產業將始終受制于國外專利技術。中國電監會在風電發展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與國外比明顯落后,仍局限于材料選用及局部工藝改造,軸承、變槳距系統等關鍵設備和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因而,即便是產能過剩,當前也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制造產能過剩,設計能力還是缺乏的。 當然,新興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業的技術進步。但是,考慮到規范性集約化發展,國家可能在后期啟動統一的政策性規劃與調整,因而產能調整與重組不可避免。我們認為,如果出現產業政策的調整,風電設備行業中的優質龍頭企業、國有大型企業將會迎來更多政策性利好,競爭優勢在未來可以充分顯現。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投資這類企業的安全性更高一些。 核電技術門檻較高,行業競爭相對有序。核電規劃在建項目達到2500萬千瓦,遠遠高于現有裝機容量,設備制造企業的核電業務的收入規模在未來三年將會呈現50%以上的增長。但是,核電的核心部件也要依賴進口,核電制造企業的核島業務至今仍未實現盈利。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投資核電設備企業更多的看重兩年后盈利能力達到正常水平時業績的大幅增長。 從財務數據來看,近三年風電設備板塊歸屬母公司股東權益的年化增速為32.1%,核電設備板塊為17.8%,上證A股為22.3%。分析扣除非經常損益后的凈資產收益率(ROE),兩板塊均呈現上升趨勢,2008年風電、核電設備板塊分別達15.1%、14.0%,均高于上證A股平均的11.6%,顯示出較高的盈利能力。 總體上,風電與核電行業的市場空間是足夠大的,同時作為新興技術產業,具備一定的抵御金融危機及經濟周期影響的優勢,我們認為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可以作為長期投資的選擇。再考慮到年底哥本哈根會議前的相關政策的出臺預期,相關股票可能會有較好的市場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