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億規模的理財產品,即使業績能夠翻番,又能夠提取到多少收入呢?更何況能夠獲取這種高收益的年份是有限的。此外,按照現在的報批方式,大家的發行速度應該是可以“被控制”的。那么,基金公司收入的增量就將是有限的 基金“一對多”開閘后,發行堪稱神速,在拿到批文的第二天就有“一對多”產品募集完畢。不過,在基金“一對多”產品募集背后,專家表示,基金公司的“一對多”可能是賠本賺吆喝,投資者也需要調整心態,不能對該產品抱有過高期望。
募集神速
在“一對多”的募集上,銀行系基金公司仍然具有其他基金公司不可比擬的優勢。
中銀基金5只專戶理財產品在獲得證監會登記備案的當日,其公司第一只專戶理財““一對多””產品——中銀專戶主題1號,就進入了募集程序,并在當日成功募集,成為國內首只成功募集的基金公司專戶理財““一對多””產品。據悉,該只產品募集規模大約為4億元。
據悉,于昨日展開募集的“一對多”產品有交銀施羅德、國泰、易方達等基金公司的產品,盡管沒有透露最新數據,不過募集過程也較順利。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這是因為基金公司為第一單都鉚足了力氣,所以產品其實早在募集之前已經“板上釘釘”。 據了解,下周也將有公司陸續開展“一對多”產品的募集,隨后各家獲得資格的公司都將先后展開募集。
賠本賺吆喝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全部36只產品全部募集完畢,募集額度也在100多億元左右,規模相當于一只普通的公募基金。
此前,作為公募中的“準私募”,大家分外關注“一對多”中的業績提成,認為該項產品將給基金公司帶來更多收益。但有專家指出,““一對多””目前可能是“賠本賺吆喝”。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王群航就明確表示,““一對多””給基金公司帶來的利益有限。 “投資者的利益在于基金資產的增值,基金公司的利益在于管理費收入。‘一對多’能夠給基金公司帶來多大的收益,首先取決于‘一對多’的產品規模。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規模都不大,基本上在數億元左右。這樣的規模,如果是公募基金產品,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會著急。”王群航如此說。 此外,王群航對“一對多”有業績報酬可以提取表示質疑。他認為,幾個億規模的理財產品,即使業績能夠翻番,又能夠提取到多少收入呢?更何況能夠獲取這種高收益的年份是有限的。此外,按照現在的報批方式,大家的發行速度應該是可以“被控制”的。那么,基金公司收入的增量就將是有限的。 “可以說,‘微基’(指微小的基金)可能就意味著危機。”王群航表示。
投資心態需矯正
和追求相對收益的公募基金相比,“一對多”和私募一樣,追求的是絕對收益,這給投資者普遍帶來過高的收益期望。 易方達副總裁劉曉艷博士提醒說,目前市場上對專戶“一對多”業務關注密切,產品容量與客戶數量形成“供不應求”局面,客戶對產品預期也普遍較高。但是,投資者需對專戶產品的特性有正確理解,對風險有充分認識。 “‘一對多’產品不一定只賺不賠,其業績也不一定必然超過公募基金,不一定超過指數。”劉曉艷說。
此前據統計,坊間普遍強調專戶投資的股票倉位限制是0-100%,很多投資者基于此判斷專戶做股票可以穩賺不賠,因為下跌時可以將股票倉位降到零。專家表示,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誤區。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雖然在合規性上沒有倉位限制,但0-100%只是技術指標,理論上可行,真正在投資中還取決于對市場能否作出準確判斷,實際操作仍有困難;其次,專戶產品在設計上有一定優勢,但每個投資經理不一定能充分把握產品優勢和每一波市場機會,因此存在一定風險。 鵬華基金機構理財部副總監蘇波表示,理財計劃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而是真正為客戶服務的一個系統,在基金公司充分準備的同時,投資者也需要注意風險,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