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可能是中國樓市又一次大轉折。在經歷了持續數月的整體回暖之后,全國樓市出現了分化。雖然房價依然堅挺,但部分城市住房成交面積出現了大幅下滑。由于信貸政策出現了局部收縮的跡象,未來樓市走向的不確定性增大。
7月樓市已經分化
7月份熱點區域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價升量跌的局勢。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7月全國30個大中城市住房總成交面積環比下降了約4%。其中,杭州、廣州、深圳、上海的住房成交面積,環比跌幅分別達到了38.86%、33.81%、18.47%、5%。杭州、廣州、深圳已經連續兩個月出現下跌。 不過,重點城市的住房成交價格仍然持續上升。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其重點監測的十個大城市中,杭州、深圳、天津的住房成交均價,環比分別上漲了9.36%、7.05%與6.94%,漲幅位列前三。 一些市場人士據此認為,樓市回暖已經見頂。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就對媒體表示,6月的住房成交量將是全年成交的峰值。
全國市場拐點即將到來
信貸的寬松政策成為房地產市場價格飆升的主要推力,這已經成為既定事實。以深圳為例,2007年10月份深圳房價以均價17350元/平方米見頂,隨后開始回落。但從今春開始,新房價格迅速攀上了14197元/平方米的新高。深圳前7個月房價漲了5104元/平方米,這個價格漲幅甚至超過了2007年前7個月市場最為瘋狂時期的表現。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秘書長何琦認為,深圳已經成為全國房地產住宅市場的晴雨表,領漲領跌。“這反映出中國的熱點城市房地產出現泡沫化傾向。”他評論說,近期各地出現的價升量跌體現出房價虛高的信號。 對于房地產后市的發展,分析機構有著不同的看法。中國指數研究院分析報告認為,以深圳、廣州、杭州為代表的華南、華東地區,自2007年以來一直對市場反應比較敏感。若該區域成交量在未來幾個月內繼續走跌,可能會再次成為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全國性市場拐點也將到來。
房企以“擴張”對抗“回落”
但上半年的回暖慣性讓開發商一時收不住腳。在經歷半年的信貸支持與銷售回暖后,上市房地產企業的資金鏈已能讓他們再次積極拿地開拓疆域。13家已披露中報的上市房企中,有7家公司現金流由負轉正,同比增幅在100%以上的共有8家。第二季度房企的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為89.02億元,環比上升61.26%,增幅顯著。諸如萬科等公司也大幅調高新開工計劃,行業的投資增速有望進一步增加。 深圳萬科告知本報,鑒于市場形勢的快速好轉,萬科對本年度的新開工計劃進行了相應調整。新開工面積由年初計劃的403萬平方米增加到585萬平方米,提高了45.2%。 萬科集團總裁郁亮表示,由于市場回暖過程中一線城市的銷售增長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市場對一線城市預期更為樂觀,一線城市的土地競爭相對其他城市也更加激烈,為了保證項目的收益水平,萬科本年新增的項目多數位于沈陽、鞍山、青島、無錫、佛山、廈門、福州、重慶等城市。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顧云昌也告訴記者,除了上市房企,其他的一些二三線開發商的現金流也已經得到充實。“資金充沛,下一步房地產企業有可能繼續加速市場擴張。鼓勵企業去拿地,本身是件好事。畢竟房地產業是經濟的支柱型產業。” 房地產業的資金現狀也使得國際評級機構將原來的俯視變平視。標準普爾公司4日已將中國房地產開發商行業的短期前景從負面上調至中性,同時也表達了擔憂,認為政府可能會對政策作出調整,房地產市場今年仍將出現震蕩。
統計局高房價三憂
一憂民生:內需如何擴大 高房價影響居民生活,內需如何擴大。房價的高漲,一方面帶來了土地開發的熱情,帶來投資的上升,拉動了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卻如一把雙刃劍,成為制約城市居民消費的障礙,給我國當前最為急迫的啟動內需帶來負面影響。因為高房價使大多數購房者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只能省吃儉用,壓縮消費,從而造成嚴重的內需不足。 二憂發展:產業發展失衡高房價導致產業發展失衡,可持續發展之本堪憂。當更多的紡織企業、制藥企業等非房地產企業高價舉牌土地市場,殺入房地產行業的時候,我國的產業結構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令人擔憂。 三憂風險:銀行風險增加 高房價使銀行金融風險陡然加大。近年來,房貸一直被我國銀行界視為優質貸款項目,各大銀行為了爭奪此項業務惡性競爭,不斷降低門檻,導致房貸規模成倍擴大。銀行風險同房價上漲成正比例增加,一旦房價較大幅度下降,地產金融危機不可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