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等產品結束才能提取業績報酬,這恐怕有點太嚴了。”近日,一份并未正式下達的文件給私募基金經理老趙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因為,這份《信托公司證券投資信托業務操作指引》(下文簡稱《指引》)如果真的執行,在產品結束前他將只能拿到金額有限的管理費,“這還不夠我給手下發工資的呢”。 禍不單行,還有更壞的消息等著私募。基金“一對多”專戶理財即將開閘,公募基金將跨界跟私募正面交鋒。“本來我們私募和公募是井水不犯河水,這下倒好,大家只好捋起袖子搶客戶了。”老趙開始對前途隱隱擔憂。
《指引》觸到私募“死穴”
監管層出手或許正是由于目前私募太缺乏有效監管:08年不少民間“股神”陸續倒臺,產品凈值大幅縮水,持有者怨聲載道,甚至有私募經理遭拳腳相加。融智評級統計數據顯示,79只具有全年統計數據的私募基金08年平均跌幅為32.86%,其中18只私募基金下跌超過50%,業績最差的某私募基金縮水近七成。 “部分私募經理不顧市場變化,堅持全倉操作,結果使得投資者損失嚴重;極少數投資顧問在操作過程中存在利益輸送等問題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一位信托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盡管文件尚未正式下發,但是薄薄幾頁紙,卻如同重磅炸彈一般在私募界內部炸開層層漣漪,引起了業內很大爭論。 私募基金經理周建國說:“初看這份文件我真的吃了一驚,因為其中很多條款的可操作性實在值得考量。”按照文件規定,只有在私募基金合約終止并且盈利的前提下,私募投資顧問公司才有可能拿到提成,在此之前只能靠管理費維持運作。 那么單靠管理費私募基金是否能夠維持正常運作呢?周建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只私募基金一年的管理費是管理規模的0.5%到1%,以他管理產品的募資上限1.5億元為例,年管理費是75萬到150萬元,但這部分管理費是要和信托公司平分的,也就是說落到投資顧問公司手中的最多是37.5萬元到75萬元。但是維持一個10人私募團隊的日常運營,每年的辦公費用、投研費用和員工工資等固定開支一般都在三百萬元左右。“現在私募產品的期限一般在三年到五年,在此期間如果不能提取業績報酬的話我們明顯是在做賠本買賣;如果正好趕上熊市,產品到期后凈值不理想,我們就更加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怪不得要求投資顧問最少有1000萬元的流動資本金,這是怕我們到時候撐不下去啊。”面對《指引》中對投資顧問資金門檻的要求,周建國自我調侃地說道。 作為股市老江湖,周建國從業十五年,曾是業內知名操盤手,他在去年進入了陽光私募領域,在熊市中業績斐然。“因為私募沒有那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可以充分發揮我的個人投資理念,所以我從事私募是把投資作為自己的事業追求,理想化點講,這是個尋夢的過程。”但是《指引》的出臺讓老周覺得,也許將來連“吃飯”都會成問題了。 而另一個備受爭議的文件條款,是對私募投資顧問和信托公司角色定位的調整。按文件規定,信托公司應當親自處理相關事務,并下達具體交易指令;而投資顧問只負責提供投資建議,不得代為實施投資決策。 如果說薪酬提取只涉及到糊口問題的話,這一條規定顯然觸動了私募經理的心理底線。“我們只提供顧問意見,決策還靠信托公司來具體實施,如果貽誤了戰機,責任算誰?”某私募基金經理認為這種規定過于理想化。其實,在私募產品的合同里一直都規定由投資顧問提供投資建議,信托公司具體操作,但是在現實中,由私募基金經理自己操作其管理的產品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私募經理大多是些很有個性的職業投資者,有自己的投資風格和操作思路。”某信托公司業內人士表示,他很難想像可以讓桀驁不馴的私募經理將自己的操作思路向信托公司事事請示、層層報批。
肥水恐流外人田
就在私募對《指引》的討論還限于口頭的時候,基金專戶理財的營銷人員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了,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爭奪50萬到1000萬元資產規模的中高端客戶,而這一塊一直都是私募基金的“自留地”。 一切都起源于基金專戶理財“一對多”的開閘:業內人士稱,早在春節前一份《關于基金管理公司開展特定多個客戶資產管理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的征求意見稿已下發至各基金公司。根據這份征求意見稿,即將放開的“一對多”專戶理財業務中,準入門檻由此前“一對一”的5000萬元大幅下調至個人50萬元、公司100萬元,比多數陽光私募最低100萬元認購資金下限還要低。 開發“個性化”產品已經成為很多取得專戶理財業務牌照的基金公司提出的鮮明口號,目前基金公司都十分重視“一對多”業務,并將其看作是未來重要的利潤增長點。“要是放在一年前,50萬級別的客戶根本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只有千萬級別才是我們主攻的對象。”在一家基金公司專戶理財部工作的小王介紹,正規化管理、專業化研究、一條龍營銷是基金的優勢,加上基金公司已有的品牌效應,他對新興的基金專戶理財業務信心滿滿。“我們還有自己的殺手锏——同傳統公募基金不同,專戶理財對倉位的限制可能將沒有那么嚴格!” 一位基金分析人士表示,與私募相比,基金公司可以借助已有的客戶資源并通過與私人銀行合作等方式來將其中高端理財業務做大。 某基金公司高層則認為,“一對多”業務的開展對基金公司的產品設計、制度建設、投資管理等多方面都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為更好地開展這項業務,公司已經開始逐步制訂和完善符合‘一對多’業務需求的管理制度。”他認為,“一對多”將使今年專戶理財業務迎來快速發展期。 公募快樂,私募發愁。盡管基金專戶理財“一對多”開閘還未對私募基金產生實際影響,但私募基金經理們明白:真正的對手來了。無奈的是,面對公募的競爭,私募很無助。 “每個公募基金都有自己專門的研究團隊和營銷團隊,動輒就是幾十人,而我們整個投資團隊只有十個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募基金經理表示,雖然從理論上來講,私募基金產品是應該依靠信托公司的營銷渠道來發售,但其實對很多不太知名的私募經理來說,拉資金也是必修課之一。“一邊是公募基金經理的‘金字招牌’,一邊是初入江湖的后起之秀,在監管環境和產品模式相似的情況下,誰更具有競爭優勢已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了。” 而爭搶客戶大戰卻開始提前上演了。據悉,少數持有人已經被基金公司的營銷人員拜會過了。“有持有人在和我溝通的時候委婉地表示,在行情不穩的時候,是不是投資公募基金的專戶理財會更安全點。”周建國表示,在這種環境下,自己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盡力保持凈值的穩定增長,“畢竟絕對收益才是投資者的本意”。
欲向海外覓生路
生存環境的變化激發了私募基金另謀生路的念頭。 深圳某知名私募投資顧問公司劉經理表示,他近期還是在等待發新產品的機會,這需要綜合國內市場和監管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我們現在更多的是在關注海外市場的動向,雖然表面上看近期歐美股市走勢遠不及A股,但是這正蘊含著新的投資機會。具體細節我不便透露,但是我可以告訴你,以我們公司來講,海外投資的金額和國內市場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對于大私募公司來說,國內市場并不是他們的唯一陣地。當私募基金看好海外市場的時候,他們可以通過在香港市場開戶投資港股,或者借道內地券商在香港市場開設的相關業務來投資歐美市場。“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打擦邊球’,但是并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 “海外對私募的監管總體較為寬松,私募基金大都可以規避政府監管,充分發揮其運作靈活、激勵機制充分等特色。”劉經理表示,國外對私募業的監管更多是對資產門檻等投資者資質進行規定,而不是對投資顧問公司進行限制。“據我了解,逐年計提20%業績報酬是國際私募業的通行規則,之前還沒聽說有規定必須等產品到期才能收取業績報酬的例子。” 與此同時,如果《指引》真的以紅頭文件形式發布,信托公司又該如何應對呢?深圳某信托公司負責人稍作遲疑之后說道:“那就暫時等等吧,畢竟國內做證券投資類信托的公司有很多家,等大家意見和操作模式統一了再發新產品。”看來,他們似乎已在醞釀著“拖字訣”。 “證券類信托產品屬于定制性質,業務和運作原理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海外對沖基金,都具有操作上的高度隱蔽性和靈活性,而且在募資方式、信批要求以及監管程度上不像公募基金那樣受到嚴格約束和界定。這些對沖基金已經歷幾十年的牛熊考驗并得到了監管和客戶認可,我國不妨借鑒他們的管理經驗。”某信托公司業務部總經理表示說。 在采訪中,陽光私募行業人士都表示渴望得到監管層的呵護,期待管理部門可以出臺一套更加規范、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業管理辦法,“我們希望陽光私募可以真正在‘陽光普照’下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