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誕生的初期總是帶有很強的示范效應,同樣,隨著創業板漸行漸近,券商積極備戰創業板,欲將首批創業板上市企業中打造為“標桿企業”。業內人士認為,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質地甚至將好過中小板企業。 創業板將成為券商“富礦”。宏源證券總經理胡強認為,“創業板給保薦機構帶來了新機遇。創業板不但提供了更多的保薦和承銷業務,可以鍛煉和培養保薦人才隊伍,帶來更多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創業板將會為證券公司積累直投業務經驗,儲備潛在投資項目,從而徹底改變現有證券公司收入結構單一,靠天吃飯的尷尬局面。” 雖然創業板企業的融資規模并不大,但是考慮到券商為保薦創業板企業所做的盡職調查和其他工作甚至比中小板企業保薦工作還要多,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創業板企業的保薦費用與中小板企業保薦費用基本一致,而在創業板上市發行后,更多的上市資源浮出水面,保薦市場無疑會擴大。 因為大企業幾乎被幾家大型券商把持,眾多中小券商將目光轉向中小企業,新生的創業板將成為中小券商爭奪的對象,許多中小券商欲打造創業板的“標桿企業”。在保薦業務當中,券商成功保薦的企業示范意義非常強。有投行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因為上市對企業關系重大,許多企業為上市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一旦上市失敗有的企業甚至一蹶不振,因此企業對券商的選擇也非常慎重,每一個成功上市的企業對券商來說都是一個好廣告。第一創業證券總裁錢龍海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表示,因為該公司成功保薦了榮盛發展,開了近幾年房地產企業IPO的先例,許多房地產公司紛紛找上第一創業尋求上市機會。 為了打造“標桿企業”,多家券商保薦人透露曾說服準備在中小板上市的企業到創業板去上市。據了解,比如符合中小板上市條件的華誼兄弟等一些企業都被動員到中小板上市。但是這些企業最大的擔心是怕創業板企業成為了“小小板”,怕與高風險等不佳形象聯系到一起。對此,深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創業板”絕不是“小小板”,上市企業應該是具有成長性的創新型企業,而不是那些達不到中小企業板規模的企業都可以進入的板塊,就像納斯達克市場培育了IBM、微軟等企業一樣,創業板也是多層次的,容納大中小各類企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