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斧頭才能拯救我們,別無其他,只有斧頭……俄羅斯在呼喚斧頭。”這首引自致赫爾岑《鐘聲》的一封信成為即將出版的《紅輪》一書的開頭。近日,記者從江蘇文藝出版社獲悉,《紅輪》中文版將在下月出版。據悉,《紅輪》是諾貝爾獎得主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創作的小說中最大的一部鴻篇巨制,全書近千萬字。《紅輪》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文學中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反映歷史事件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小說。
《紅輪》聚焦俄國革命
在這部被稱為“往日敘事”的歷史小說里,除虛構人物外,有幾百個歷史人物出場。所反映的事件時間跨度從1914年8月的一戰到1916年的俄國民權運動、俄國資產階級二月革命、無產階級十月革命、水兵叛亂,一直寫到1945年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小說一共20集,每集分為二到四部,每部40萬-70萬字,總字數接近千萬字。本次率先出版的是前三集,共八部,主要書寫的是十月革命。 本書的譯者之一何茂正介紹,《紅輪》最早構思于1937年,中間一度中斷寫作,1963年索爾仁尼琴再次收集資料,并于1965年完成第一部。1971年在巴黎率先出版,引起轟動。此后作者又完成了第二部,并在佛蒙特出版。在1974年被逐出蘇聯后,此書寫作再次被中斷,但是在瑞士期間,索爾仁尼琴閱讀到那里保存的大量有關列寧的資料,并對列寧的活動進行實地考察,擴展了相關章節的構思。
一部極富爭議的奇書
1976年,索爾仁尼琴遷居美國,大多數時間都遠離公眾。他在1978年著名的哈佛演講中,將美國稱為精神上的矮子,沉于庸俗唯物主義。而他的兒子伊格納特不久前在接受采訪時說,父親的低調也有其文學上的原因,因為他正在爭分奪秒地寫作《紅輪》。 “在這套系列小說里,涉及了俄國以至歐洲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作者極力把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現在讀者眼前,用文學筆調一一對其作出自己的解釋和評價。”何茂正還提到,《紅輪》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描寫,不像市井文學那樣以情節取勝,但讀來別有一番風味。“《紅輪》是一部有爭議的書,一部奇書,有人認為這部書反映了歷史真實,有人認為它歪曲了歷史,但它是一部奇書這一點上,卻是眾口一詞的。” 對于《紅輪》的爭議,清華大學教授秦暉曾在一篇文章里有所提及,他同時還表示,索爾仁尼琴的另一部作品《古拉格群島》和《紅輪》都并未塑造什么“文學形象”,既無“主人公”也無離奇情節,他們都使用真實的人名、地名、時間、空間與事件,直截了當地對實際發生的歷史過程展開講述和評論,并在其中融會貫通了他對俄國與西方、過去與現在種種思想文化傳統的褒貶與取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