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0-21 作者:張健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胡錦濤同志最近在山東考察工作時多次強調,必須痛下決心、狠下功夫,堅決打好轉方式、調結構這場硬仗,為當前保增長提供強有力推動,為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筆者以為,在經濟形勢逐漸好轉、最困難的時期已經接近度過的情況下,在中央將要召開經濟工作會議前夕,總書記的這一講話事實上預示了未來中國的經濟政策取向。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高速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外延式投資和粗放式擴張的增長模式,高投入、高能耗,低產出、低效率,是中國經濟揮之不去的頑疾。不少地方和企業,過分追求量的增長,過分看重GDP增幅,對產能過剩麻木不仁,對破壞生態環境無動于衷,對大量浪費能源和資源視作理所當然。
從客觀效果而言,各種形式的經濟危機是對經濟的強制性調整,雖然會有破壞作用,但卻擠壓了低效產業、提升了高效產業。這次發端于美國的經濟危機,就對瘋狂膨脹的金融業產生巨大的沖擊,過度投機的金融產品被擠出,過度逐利的金融機構被淘汰。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重組和優化還在進行之中。
為什么要“痛下決心”?因為轉變增長方式是不容易的,調整和優化結構更難。沒有人愿意自找苦吃,放著成熟和熟悉的模式不用,非要面對麻煩多多和困難重重。在很多情況下,這種改變和調整是內外環境逼出來的,是為生存所迫而不得不為之。在嚴重“傷病”面前,別說自斷臂膀,就是像關云長那樣敢于讓華佗刮骨療傷的又有幾個人?
本來,危機可能是調整與轉變的機會,但如果放任危機又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即便如標榜市場經濟最徹底的美國,也都在第一時間發揮了“有形之手”的作用。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措施一方面避免了巨大的破壞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調整。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更是如此。一方面,中國通過多項政策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另一方面,在一定時間內,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讓位于“救急”,致使一些深層次矛盾被掩蓋,有些問題甚至變得更嚴重。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想實施“無痛療法”不可能,想一蹴而就也僅是美好幻想。比如本來就很嚴重的產能過剩,比如原來就廣泛存在的高能耗,在一些地方保增長的熱浪中反而“變本加厲”。面對這些情況,不痛下決心怎么會有進展?不敢狠下功夫怎么會有成效?
痛下決心,就要居安思危,就要主動和積極地自裁癰疽、自尋苦藥。從長遠看,這是損失小、代價低的做法,是用短痛避免長痛的明智之舉。
狠下功夫,是因為我們面對的轉變和調整是一項苦戰、長戰和難戰。一般的用力不行,要像革命前輩搬掉三座大山那樣,有一股狠勁,有一腔拼勁,有一種韌勁。除了“力”之外,狠下功夫還包括“智”———這是一場拼智力、拼智慧的征戰,是要在保增長的前提下,盡量減小損失,實現“成功轉身”。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在中國目前形勢下,又和種種利益關系糾纏在一起,變得更為艱巨復雜。不下狠功夫,根本理不出頭緒、找不到病源;不下狠功夫,難以快刀斬亂麻,難以開出苦口良藥;不下狠功夫,往往陷入現有的利益格局不能自拔,沉迷于熟悉的模式不思進取;不下狠功夫,就容易在種種困難面前退縮,就可能在一兩場小勝后忘記大目標。狠下功夫,還要在產業導向、政策傾斜、資金支持等方面,協調宏觀經濟部門和各級決策機構,形成合力。
在轉型和調整中,不要忘記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要老老實實地遵從市場規律。要認真研究市場信號,要認真關注價格走勢,要密切關注國際市場動向,要認真把握資本市場動態。需要強調的是,企業才是調整和轉變的主體,是“痛苦”和“艱難”的主要承擔者,當然,也是成功轉型的主要受益者。為企業提供最佳服務,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不能是越俎代庖,大包大攬,甚至搞不合市場規律的“拉郎配”。不要把企業僅僅看作是自己政績的“執行者”,企業更重要的歷史責任,是國家競爭力和國家創新能力的承載者。一個市場,一個企業,抓住這兩頭,調整才有規律可循,轉型才有實實在在的主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