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仿佛一聲令下,從去年年底開始,很多城市都陸續加入了自來水漲價的大合唱。尤其最近兩個月以來,包括上海、天津、沈陽、廣州、南京等多個大中城市都已經舉行了水價上調的聽證會。其他城市則正處于準備階段。(相關報道見6版)
為什么要上調水價呢?相關方面給出的理由是:“長期以來水價構成不合理和水價偏低,沒有反映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和水環境治理成本,導致目前水資源浪費相當嚴重、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
全國大中城市水價的“裸價”是否和國外接了軌,筆者不清楚。但依照近日某官員“經濟越發達水越黑”的邏輯看,上調水價和治理水環境之間,似乎并無直接因果關系。而且,在成本和收益并不透明的情況下,水務企業們大喊“虧損”是否屬實,公眾也似乎無從證明:年年喊虧損的中石化,不照樣可以買得起價值千萬的豪華吊燈嗎?
在水價上調幾成定局的情況下,只要調價真正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價格杠桿的作用”,也無可厚非。關鍵的問題是,水價上調不能是一筆糊涂賬。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水價上調后,水務企業及其相關部門,要在治理水環境方面,讓公眾看得見實績和功效。不能等到公眾問及水環境治理問題時,拿一句“經濟越發達水越黑”推卸責任。
另一方面,上調水價,何時調、調多少,有無科學設置的節水獎勵辦法等,都應該是筆明白賬,均應該在水價上調的聽證會上有所體現。我們見到了太多的“逢聽必漲”的聽證會,只是這一次,我們期望,水價上調,相關部門能拿得出讓公眾信服的數據,能出臺讓觀眾滿意的配套舉措,并用實際行動見證自己踐行水環境治理的階段性目標。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與環境的變化,缺水和用水的問題,早日理順為好。從道理上講,此輪水價上調,是遲早的事。只是,公眾節水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過程;相關方面治理水環境的成效,普通公眾也難以憑感官去考核與衡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此輪水價上調能否起到節約水資源、治理水污染的目的,關鍵在聽證會程序的設置:比如水務企業成本與收益,以及各種節水、治理污染數據能否實現公開;比如能否出臺按用水量制定價格等級等獎勵家庭節水的舉措,如此等等。最為關鍵的是,公眾的吁求,能否成為影響聽證會進程進行、舉措審議,以及結果給出的重要力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