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定價權,被迫接受高價,一直是中國大宗商品進口的切膚之痛。而在今年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強硬態度讓國人看到了希望:鐵礦石出現“中國價格”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從綜合媒體的報道來看,這種讓人欣喜的樂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中國已成為國際市場鐵礦石的最大買家,理應享有定價權;二來是經過長期努力,過去被認為是鐵礦石價格過高重要原因之一的產業集中度過低現象已有所改變;三是中國政府淘汰落后產能的決心和措施將抑制需求,也增加了在國際定價權上的砝碼。
這些理由不無道理。但仔細考量起來,能否支撐得起中國談判的底氣還未為可知。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中國這個大買家一直在國際商品定價權中處于弱勢地位,甚至出現了“買什么什么就貴”的現象。而被認為是增加談判砝碼的“限產令”——日前出臺的《關于遏制鋼鐵行業產量過快增長的緊急通報》,其彰顯的政府下大決心抑制鋼鐵產量、淘汰落后產能的措施確定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但這些措施的執行和效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6月30日國際鐵礦石談判的最后期限已日益臨近,遠水是否能解得了近渴?
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行業集中度低、自主創新能力差,這些一直困擾中國鋼鐵企業發展的難題和瓶頸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和突破,產能過剩,虧損嚴重依然是當前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中鋼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鋼鐵業整體虧損51.79億元。
我們期待著這次談判能有所突破,因為,在今年全國鋼鐵業可能出現整體虧損的情況下,再失去定價權無疑是雪上加霜:按目前雙方價格差價計算,如果接受新日鐵與力拓達成的價格,中國鋼企一年將要多支付130多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