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上海居住證者轉做真正上海人的政策細則今天零時起已公布于上海市政府網站。上海的“滬籍新政”從醞釀階段開始,就一直受到滬上媒體和公眾的格外關注,國內其他地方的媒體也刊發了大量的跟進報道。網絡的討論更加熱鬧,有門戶網站甚至開辟專題頁面,提出“'滬籍新政’破題,能否在國內引發連鎖效應”的熱望。
無論媒體還是網絡,都把“滬籍新政”與打破身份歧視的“人本改革”相聯系,甚至與破除“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掛上鉤。論者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據早報評論員的冷靜觀察,這更多屬于一項水到渠成的“滬籍”政策調整(這樣的調整自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間,上海已調整過三次,這一次當是第四次)。 所謂“水到渠成”之“水”,是指政策調整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揀大的說有如下幾項: 上海“滬籍”人口負增長態勢已延續多年。這意味著,一方面,上海“滬籍”人口老齡化程度仍在持續加劇,適度開放“滬籍”的大門利于緩解老齡化之“綜合壓力”;另一方面,“滬籍”人口逐年負增長所積攢出來的“滬籍空間”為新增的“滬籍”人口提供了相應的操作空間,同時以累計居住七年為前置條件,又不至于引發“滬籍”人口突然出現爆發性增長。 人口老齡化還意味著上海社會保障即期支付的壓力不斷增長,而適度增補“滬籍”人口所新征繳的養老金收入,性質上屬于“未來支付”范疇。由“支付時間差”所產生的“養老金過程性盈余”,正好拿來舒緩即期養老金支付壓力。 全球經濟危機致使上海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性矛盾提前爆發,產業升級、結構轉型、加快“2.5產業”(即介于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的產業,是整個生產性服務集中性的表現)的培育刻不容緩。而不合情理、高高筑就的“滬籍”樊籬若再不作適度降低,將成為上海城市功能轉型乃至“四個中心”建設的一只攔路虎。 入“滬籍”多年未果之所以成為長期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廣大“滬漂”們的心頭之痛,首先在于入“滬籍”者可享受完全的“市民待遇”。為吸引人才,長三角周邊城市的戶籍政策包括個稅減免政策,很多都比上海靈活,比上海更顯人性化。如是,上海要想呈現和發揮區域競爭優勢,不能不對以往過于僵硬的“滬籍”政策有所調整。 還有,上海的商務成本包括居住成本都是中國最高的,這成為制約上海吸引中高端人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2.5產業”的“內源性軟肋”之一。鑒于商務成本幾乎不存在下降的可能,居住成本也不存在大幅度的下調空間,“滬籍新政”明顯隱含有以“戶籍福利”(包括做真正上海人的自我滿足感)來吸引和抵沖商務成本等發展劣勢的政策意圖。 所謂“水到渠成”之“渠”——著重舉兩條: 促使上海下決心調整不合時宜的“滬籍”政策,上海黨政機關“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功不可沒。既開放又審慎地頒行“滬籍新政”,恰系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一個典型范例。 近600萬“準上海人”一樣納稅、一樣消費、一樣為上海發展做貢獻,他們理當享有與“滬籍”人口同樣的“市民待遇”。逐步解決這個龐大群體入“滬籍”難題,既涉及城市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亦屬構建和諧上海的應有之舉。在當下,它亦能為上海各界合力戰勝經濟危機提供新的不可多得的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