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發展最快的地區是中西部地區。”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發展指數(2008)”報告研討會上,項目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彭非這樣說。
據彭非介紹,中國發展指數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會環境等四個分指數。盡管從總指數的得分上看,北京、上海依然是全國的排頭兵,但在增長速度上,中西部地區增長速度的排名大都比較靠前。在增長最快的前10名當中,中西部地區占了8個。
盡管如此,彭非教授在1月16日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中西部與東部還存在較大差距,西部城市的城鄉差距也還在拉大,“但是,這些都很正常,差距終會消失。”
中國青年報:“中國發展指數”自2007年初首次發布至今,您都是項目組主要成員。您在2005年到2006年間掛任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副司長時,也在做類似的工作。幾年下來有什么感受?
彭非:這個工作是我們的一個夢想——我們希望社會協調發展,貧富差距小一點,環境透支小一點。中國的經濟發展太快了,其間付出的代價不言而喻,很多也是不可逆轉的,比如在城市建設中,對城市原有風貌的破壞。
你看,我們的指標包括了健康、教育、社會環境,有關經濟方面的指數只有一個,即生活水平。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指數警醒民眾關注發展中的平衡性,意識到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性。
中國青年報:您更看重社會環境指標?
彭非:我更注重總指數,如果單一就某個指數來說,我更關注社會環境指數。如今綠色的概念在全球特別熱,我們希望把綠色的概念放大一點,不僅僅指自然環境的保護,還包括社會階層差距的減小。
中國青年報:2006年的發展指數里有一個城鄉居民消費比指標,城鄉居民消費比超過350%,就是說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比鄉村居民的高三倍以上,西藏、重慶、貴州、云南、甘肅、陜西,都在此列,它們都是西部城市,對此您怎么看?
彭非:其實很正常,越是落后地區,城鄉二元特征越明顯。北京、上海的城鄉差別就很小,歐洲有些國家城鄉根本就沒有差別。
對于中國的城鄉差距,外國人很喜歡挑刺。我在國外留學時的老師是個“中國通”,只要談到中國,就總提農村問題,讓我很不好受。但我又一想,中國確實有不足的地方,我們要是把城鄉差別消除了,他們不就無話可說了嗎?你看北京奧運會,所有戴有色眼鏡看中國的人,不都摘下眼鏡,眼前一亮嗎?所以我們在改變,他們也在改變。
中國青年報:這兩年呢?西部的城鄉差距在縮小嗎?
彭非:從指標上看沒有縮小,現階段西部城鄉差距還在進一步拉大。比如重慶,市區發展非?欤袇^以外的農村卻很落后。西部大部分地區都存在類似的問題。慶幸的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此都已高度重視,在不斷出臺各種強有力的措施,所以我對中國消除貧富差距很有信心。
中國青年報:如今西部發展非?。中國的西部有可能出現像美國西部的洛杉磯這樣的發達城市嗎?
彭非:事在人為。美國西部不也是靠著修鐵路、開掘人工運河發展起來的嗎?其實中國西部的資源環境,在很多方面比美國西部或其他發達國家更有優勢。比如旅游勝地瑞士和奧地利,我覺得世界上唯一能和他們媲美的,就是我國西部。他們聞名世界的雪山、冰川、湖泊,我們西部也有,也很美,但我們西部的交通沒跟上,目前景區規劃開發水平也較低。我很看好中國西部的前景,因為固定資產擺在那里。
中國青年報:有沒有哪個地區的發展指數讓您感到意外的?
彭非:吉林、遼寧的總指數幾年來都很靠前,這一點讓我感到意外。不過想想也正常。吉林和遼寧因為歷史原因,全省鐵路很發達,交通便利,再加上是老工業基地,工業發達,人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尤其前幾年政策開始向東北傾斜,所以發展指數上來了。
此外,我發現內蒙古的指數增長很快。我看到一些報道說,內蒙古的煤礦超過了有“煤海”之稱的山西,那里發展這么快也可以理解了。
有些指數讓很多人感到意外,但我覺得正常。比如西藏有兩個指數的增長速度排在全國第一,一個是教育,一個是社會環境。其實資源就是價值,就是潛力,再加上青藏鐵路的開通,對西藏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西藏的人口少,但國家對西藏的教育投入很大,使得西藏的教育指數增長很快。
還有人對上海的綜合發展速度墊底感到很奇怪,其實也很正常,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已經很發達了,完全可以和巴黎、莫斯科、紐約媲美。你看日本、美國的經濟近幾年不都是微弱的增長甚至零增長嗎?
中國青年報:您認為哪個地區將是中國下一輪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彭非:我在國外留學時,曾經在1988年和1994年各回來一次,當時覺得北京就像一個鄉鎮企業家,有錢但是很土。1997年我來北京定居,那時北京的建筑讓我震驚。我的老師就說,高科技的發展需要很多技術資金的投入,這些建筑不需要什么投入就可以像雨后的蘑菇一樣迅猛生長。如今更不用說了。再比如像鄭州東部新區,成都、洛陽老城區的變化,都讓我驚訝。中國變化這么快,我憑什么能做出預測呢?要我說,什么地方都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