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的經濟危機,給民眾最直接的打擊就是失業。
今天,金融海嘯已經開始影響全球實體經濟。最近,國際勞動組織(ILO)警告說:金融海嘯將使全球失業總數劇增2000萬。也就是說,全球失業總人口將從1.9億增加到2.1億。國際勞工局局長索馬維亞還特別提醒大家,這個數字很可能是一個被大大低估了的數字。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就業一直是政府最關注的事情。30年來中國政府在就業方面做了三件事:
第一,采取了最有利于就業的正確的產業政策。中國最大的優勢是什么?是低成本廉價勞動力。我們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最勤奮、最吃苦耐勞、最想改變自己命運的勞動者。在過去的30年,我們大力發展了容納技能勞動者數量最多的實體經濟,不僅發展了種植業、制造業和服務業,而且大力發展了外向經濟,打開了向全世界爭取就業崗位的渠道。
第二,我們堅持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的方針。不但調動了廣大勞動者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而且保證了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使我們的就業成為高效率、高產出的就業。
第三,我們高舉起了政府促進就業的大旗。確立了政府促進就業的六大職責;建立了政府促進就業的五項制度;實施了政府促進就業的十大政策等等。
但是,中國就業仍然面臨許多壓力。
第一個難題,金融海嘯已經引起了我國的失業率上升。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美國虛擬經濟的崩潰,肯定要影響到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且,現在已經影響了。東南沿海地區已經有相當一批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現在,中國政府出臺了4萬億元的救市計劃,刺激經濟、擴大消費、啟動內需,最終,也就是要擴大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提高就業率。
另一個更大的難題是我們還面臨著長遠的就業壓力問題。因為我們不能永遠靠發展低端產業鏈上的種植業、制造業和服務業;永遠靠低成本廉價勞動力來解決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的問題。下一步怎么解決就業問題?即:采取什么樣的社會政策?采取什么樣的產業政策?
總的來講,社會政策,包括分配、福利、安全、保障和維權,要向勞動者偏移,向勞動者傾斜。這個大方向是肯定沒有錯的。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我們資本短缺、技術短缺、管理短缺,長期以來,政策偏向資本、偏向技術和管理。這是不可能永遠這樣下去的。我們最終要走到社會均衡,走到社會公正,借用奧巴馬的話,走到經濟正義。這是一條殊途同歸的路。
就業問題最終是產業問題。如果在產業發展上看不到新的亮點、新的增長點,就找不到實現就業、擴大就業的方向,也就找不到從根本上解決當前問題,以及解決長遠問題的辦法。從現在的情況看,我認為,至少有三條是值得我們考慮的: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結合。
這是我們應該主要考慮的一個產業方向。進入21世紀以來,虛擬經濟大發展,制造了大量的財富泡沫。現在看得很清楚,一切虛擬資本、數碼財富最終都要附著到實體產業、物質財富上。這次出現的大危機,實質上是無限制、無節制擴張的虛擬資本,在爭奪有限制、有約束增長的物質財富。兩者大脫節,金融鏈條大斷裂,就造成了虛擬財富的大量蒸發。所以,未來產業主要形態應當是虛實結合,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相結合。
——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柔性化。
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需求的發展,都在導致我們的產業發展出現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柔性化。多元取代單極,多樣取代雷同,個性取代共性,柔性取代剛性是必然趨勢。未來的產業需要滿足完全不同的人的完全不同的需要。這實際上已經對十九、二十世紀以來形成的大規模、大批量、標準化、流水線的生產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資本和人力資本密集、創意和靈活生產密集型的新型勞動組合的興起。
世界金融海嘯使20世紀末以來急劇膨脹的虛擬產業,特別是超大規模、勝者通吃的互聯網產業受到了沉重打擊。脫離實體經濟無限瘋長的虛擬企業,是經濟肌體上的癌細胞。癌細胞是一定會被清除的。當前出現的金融海嘯和經濟危機即是經濟癌細胞瘋長的結果。
自然生態學、自然生態史告訴我們,恐龍根本就沒有可能活到今天。現在,越來越多的大企業經營發展不下去了。代之而起的,應當是資本和人力資本密集、創意和靈活生產密集的新型勞動組合。這種勞動組合不是前工業社會的小生產的回歸,而是在新的經濟社會條件下勞動方式、生產方式、經濟組合方式,以及社會聯合方式的創新。這種新型勞動組合與傳統小生產經濟組合的最大不同,是這種新型勞動組合的資本和人力資本含量都非常高,產品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特別強。而且,這種新型勞動組合相互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他們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自由收放,柔性地組合成各種不同的規模和方向的聯合艦隊或者航空母艦。
為了迎接這次最深刻的產業變化,我們可能要作出最廣泛的變革的思想準備。現在,永遠不變的,就只剩下變化這一件事情。中國與人力資源相關的一切領域,都會發生重大調整,特別是在勞動分工、職業結構、產業結構,以及相關人力資源開發政策,教育培訓政策,就業保障政策等方面都需要作出深刻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