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9月16日“兩率齊降”僅三周余,央行于昨日再次調降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 央行此舉具有重要的政策信號意義:它清晰無誤地表明,之前執行的從緊貨幣政策已宣告終結。如果說上次“兩率齊降”后,對于未來貨幣政策的方向尚存在爭議,那么短時間內的再次調降,表明利率走勢已經進入到下降周期。 這一政策信號的變化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首先,利率進入降息周期、貨幣政策由從緊轉向中性,意味著社會總需求出現不足,需要放松貨幣供給予以刺激;其次,這表明整體宏觀經濟運行或已進入到下降周期,貨幣政策的變化是應對經濟衰退風險的必要舉措。 就目前全球經濟形勢看,央行貨幣政策的轉折性變化實屬必須之舉。海外次貸危機存在進一步惡化至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此輪危機未來的波動范圍及持續時間完全不可預期。而國內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也疲態盡顯:企業投資效益不斷降低,1至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實現利潤18685億元,增幅僅為19.4%,較去年同期的37%大幅回落;出口更是受制于歐美經濟衰退影響,已先行陷入困境;消費需求在扣除石油相關消費因素后,實際增長也無法令人滿意。從整體宏觀經濟形勢看,經濟周期已經脫離了之前“高增長、低通脹”的黃金狀態,通貨緊縮與經濟衰退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依據相機抉擇的宏觀調控理論,適當放松貨幣政策、向社會提供更多的貨幣供給有助于社會總需求的提升,發揮對抗經濟下滑的積極政策效果。但需要強調的是,貨幣政策導向的及時調整固然有其積極作用,但是最終的市場效果究竟如何,尚需面對現實考驗。 貨幣政策的最終效果實現需要一個個中間環節,其中存在政策抵消的可能性。對于微觀經濟主體而言,貨幣政策的松動固然意味著獲取資金難度降低、融資成本減少,但與此同時,在整體經濟周期下降的背景下,作為經濟個體會遇到盈利困難、經營壓力加大的問題。面對日趨嚴峻的企業盈利狀況,企業會保持更加謹慎的投資心態,慎重選擇投資項目。而作為資金投放方的商業銀行,也會出于對整體經濟形勢惡化的擔憂,擔心貸款回收的風險,而出現謹慎放貸的現象。二者相結合,正是宏觀經濟學中著名的“凱恩斯陷阱”,也即利率的一再調降卻最終無法增加實際社會貨幣供給規模,自然也就無法起到刺激有效需求提升的作用。 針對當前相對嚴峻的內外部宏觀經濟形勢,貨幣政策自身的局限性非常明顯。不僅貨幣政策對貨幣供給的實際作用存在疑問,而且貨幣政策歷來存在明顯的時滯現象。一般而言,需要半年至一年左右,政策效果才能逐步顯現。因此,貨幣政策的最終效果往往會顯得偏軟。之前利率水平屢屢提升,而經濟過熱卻始終蓬勃繼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只是在當下,經濟形勢轉折而貨幣政策導向亦轉折,但央行降息與經濟下滑共同并存的時間可能同樣也不會短。 基于此,筆者建議在明確貨幣政策向寬松方向轉變的基礎上,其他相關經濟維穩政策也須及時配合推出。 其中,最重要的在于財政政策的拉動作用。曾有測算顯示,如果把增值稅全面轉型、個稅起征點提升、紅利稅減免等一系列稅收措施累積,或將帶動2000億到3000億元以上的資金規模。這些資金再透過投資的乘數放大效應,最終能帶來的需求拉動才更加直接,更有助于經濟早日走出下滑趨勢。只有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才能取得更加積極有效的市場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