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企業限產、其他企業限電——今年夏天的持續高溫,又一次讓長三角地區感受到“電荒”的壓力與煩惱:到底是因為缺煤,還是因為缺電? 一些專家認為,長三角缺電的原因不再是裝機容量不足,而是煤電價格不聯動。電力價格體制改革是大方向,煤電聯動越快越好。
怪象:電廠多勞少得
“計劃內補貼單價為0.15元/度,計劃外補貼單價0.17元/度。”寧波市明耀環保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惠國粗略地計算后發現,“今年迎峰度夏時期,每個月虧損600萬元左右,即使政府補貼380多萬元,實際虧損依舊達到200多萬元。電發得越多,虧得越多! 事實上,該熱電廠只是地方電廠的一個縮影。 如同以往,今年江浙一帶地方政府依舊出臺鼓勵地方電廠頂峰發電的政策。迎峰度夏期間,江蘇省調度部門明確要求一些機組開機發電“頂峰而上”;杭州市政府在《關于公用熱電企業2008年迎峰度夏頂峰發電財政資金補助辦法的通知》中提出,對杭州市20家燃煤公用熱電企業進行暫時性補助;六月底,嘉興市出臺《2008年地方電廠階段性補貼方案》,確定補貼單價為0.17元/度。8月初更是將補貼單價提高到0.3元/度。 不同以往的是,今年即使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地方電廠頂峰發電積極性依舊不高。“在2003、2004年,煤價只需300、400元/噸,政府補貼后,一度電盈利0.15元左右,按一個夏季發電1億度計算,利潤高達1500萬。而現在煤價已經超過1100元/噸,每發一度電成本需要0.67元,虧損在0.17元/度甚至更多!遍L三角地區某熱電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如今攬這單生意力不從心。 據了解,今年長三角地區部分中小電廠在成本壓力面前紛紛選擇停產。
原因:煤電不聯動
多年來長三角一帶地方電廠一度頂峰發電的原因是什么?供求不平衡。 “幾年前的‘缺電’更多是由于裝機容量不夠,現在卻是價格機制‘惹的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指出,從2005年開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在減少,說明現在缺電的原因不再是裝機容量不足。 據中電聯資料顯示,2005年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數為5411小時,同比降低44小時。2006年又同比下降203小時。電監會披露,2007年,全國電力供需進一步緩和,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繼續大幅回落。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累計平均設備利用小時數為5011小時,同比下降187小時。長三角地區的情況也不例外。 “缺電的根本原因是‘市場煤’、‘計劃電’!毙旎輫硎,虧損導致企業資金鏈緊張。而電煤供不應求,煤炭企業要求電廠預付全部貨款,這樣資金鏈更趨緊張。有時候甚至有錢也換不到煤。作為企業,為了社會責任只能繼續熬下去,但是他們也不知道還能撐多久。 記者了解到,在長三角地區,由于煤價持續上漲,煤質、合同履約率均達不到合同要求,已嚴重影響發電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發電企業已基本陷于全面虧損的狀態,資金周轉困難、存煤不足和煤質差已影響機組的出力和安全,出現無煤停機的現象,有的地區已經出現了拉限電現象。
解決:亟待煤電聯動
價格機制改革是大方向,煤電聯動只是一個過度機制。林伯強教授認為,如果電荒進一步惡化,煤電非聯動不可。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出現短期缺電現象,煤電不聯動會導致缺電進一步擴大。不管企業還是居民,停電的成本遠遠高于電價上漲的成本。另外,由于煤電不聯動導致的煤炭供求緊張也使得電力企業交易成本上升。在奧運會結束之后,煤電雙方矛盾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家電網公司所屬動力經濟研究院專家組成員查道炯教授表示,不進行煤電聯動,用電量將進一步增加,導致能源浪費,加劇缺電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