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炬手風采]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奧運火炬讓我煥發了青春 |
|
|
|
|
2008-07-09 本報記者:連振祥 王艷明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進入北京奧運會專題]
 |
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 臉上掛著微笑,手中緊握火炬。5日跑完奧運火炬在甘肅傳遞的第一棒后,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說:“奧運會吉祥物福娃歡歡的頭飾火紋圖樣取材于敦煌莫高窟,所以敦煌是歡歡的故鄉,奧運會與敦煌連在一起。奧運火炬傳遞讓世界文化遺產煥發了青春,也讓我煥發了青春。” “敦煌文化是中外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薈萃,奧運會也一樣,也是傳播友誼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平臺,這和敦煌文化的精神是一致的,”樊錦詩說。從1963年大學畢業來到敦煌,45年了,樊錦詩與敦煌結下了不了情。 1963年7月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后,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 40余年來,樊錦詩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寫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是對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的總結和思考。由她主編,香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則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樊錦詩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后,樊錦詩帶領科研人員,在石窟遺址的科學保護、科學管理上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初步形成了一些石窟科學保護的理論與方法。樊錦詩最早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保存的構想,她組織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共同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媒體與智能技術集成與藝術復原》課題,這一課題以敦煌莫高窟為重點,首次將莫高窟用多媒體及智能技術展現在人們面前。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樊錦詩積極謀求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工作的國際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幫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與日本、美國等國機構開展合作項目,使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