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堪回首,蒼山遠去水無聲。”現實與歷史都把目光投注于5月11日這一天:2008年5月11日,國產大飛機公司在滬掛牌,注冊資本達190億元,國產大客機預計在十幾年后正式投產(5月11日《新民晚報》);30年前的5月11日,《光明日報》以特約評論員名義公開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在中華大地掀起真理標準大討論(5月11日新華社)。跨過30年波瀾起伏。
早在1980年9月,我國首架達到“大飛機”標準的“運十”成功首飛,而到1985年,由于綜合國力等種種因素而宣布下馬。如果說真理標準大討論所經歷的是“形而上”的波折,那么中國建造大飛機所經歷的就是“形而下”的波折。相比于“大飛機”一波三折的際遇,“大討論”則幸運得多,那些抱殘守缺的反對者,很快就湮沒于歷史的風云際會中。
“久有凌云志,重上大飛機。”用“凌云”來形容大飛機之夢,應該是貼切的。今天我們能夠重啟大飛機項目,從根本上說是得益于30年的改革開放。這里,有一個基本理路是清晰的:有了真理標準大討論,繼而才有解放思想;有了解放思想,于是才有改革開放;有了改革開放,所以才有經濟社會的大發展;有了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從而才有今天大飛機之夢的重啟。這里,還有一個基本常識也是清晰的:改革就是大道理,發展就是硬道理;而建造大飛機,就是具象意義上對這兩個基本道理的“雙重證明”。
大飛機項目對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起重要作用,但同時也伴隨著極高的資金和技術風險。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只能靠我們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要想成功實現大飛機夢,就需要“殺出一條新的血路”。或許,可將“大飛機”看成是我們繼續解放思想、繼續改革開放的一個“明喻”,因為在思想“深水區”的改革,同時也伴隨著高風險,有的人因此望而卻步。如果永遠停步,那么就永遠不會有大飛機;如果永遠停步,同樣也永遠不會有新改革的起飛。若是沒有“殺出一條新的血路”的精神,那么“繼續解放思想、繼續改革開放”就可能成為一架畫在夢里的“大飛機”。
30年前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中國人民解放自己的運動,是改革開放的歷史先聲。真理絕不是“裝飾性意見”,它如同大飛機中的發動機,至關重要。真理是寶貴的,認識真理、維護真理更為寶貴。真理的蠟燭,常常會燒傷那些舉燭人的手;人類舉著真理之燭,但“真理占有我們,而不是我們占有真理”。人類的思想,包含了真理、價值觀、發展力;思想僵化,真理枯萎,那么發展力就會消失。“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是真理性的揭示,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想要繼續解放思想,就要殺出一條新的血路來——只有解放開放了,思想才能真正起飛;只有思想起飛了,社會才能真正偉大。
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的未來,也必須依靠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改革開放。“殺出一條新的血路來”,建造大飛機、繼續改革開放都需要這種追求真理般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