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日本天價大米暢銷北京、上海,引起轟動。近日,日本第二批50噸大米登陸中國,并將在廣州上市。此外,另有50噸將于近期運抵中國。負責出口的日本全國農業協同合作社聯合會表示,剩余部分的出口時間,將根據銷售情況決定。 此批大米品種與上次一樣,包括40噸新潟縣產的“越光”和10噸宮城縣產的“一見鐘情”,價格不變,分別是每袋(2公斤)198元和每袋(2公斤)
188元。和一些中國產的大米相比,其價格是中國大米價格的25倍之多,是日本國內售價的2至3倍。此外,它們在中國香港的售價,也比在中國內地便宜。 日本天價大米銷路如此之好,顯然得益于中國出現的高消費群體。有些大公司,為答謝他們的客戶,把這些大米作為禮品饋贈;有些機構,為獎勵員工,購買大米作為獎品。此外,一些富裕階層,購買得也比較多。 日本稻谷每年的產量在850萬噸,而出口的大米數量并不多,每年只有1000噸左右,每年剩余的大米多達幾十萬噸。由于居民食品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吃西餐,加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日本國內的大米消費量大大減少,日本大米目前供大于求。 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內,24噸出口到中國的大米銷售一空,給日本政府注射了一支強心劑。如果日本大米能夠源源不斷地出口到13億人口的中國市場,那么不僅給日本大米提供了一條新渠道,同時也給日本政府增加了一條安撫農村經濟的新舉措。日本政府期望,通過不斷開拓海外大米市場,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然而,據了解,中國每年向日本出口大米規模達7萬噸。這些大米大多數用于吉野家、企業食堂等大眾快餐店。 日本農產品相關企業非常重視宣傳,以創造農產品的品牌效應。在日本的農產品廣告中,經常可以看到“用心培育”的字樣,它詳細地介紹產品是怎樣生產出來的。本國媒體也竭力贊揚本國農產品的美味、營養價值與安全性。 有分析指出,相比較而言,我國農產品在經營中長期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思想,加之農業集約化程度低,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戶品牌意識還相當淡薄。這影響了國內農產品的銷售,而且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大米只是日本農產品出口夢想的一小部分。除了大米之外,日本還希望能向中國出口蘋果、梨、水蜜桃、草莓等等以及水產品、加工食品。 今年1月,一種名為“美莓”的日本草莓悄悄擺上了京城高檔超市的柜臺,并以40元/300克的零售價將同類水果的最高價格紀錄翻了一番。據稱,這種草莓盡管價格高出同類產品一倍以上,但銷售情況很好,甚至一度出現斷貨的現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