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第一城”、全國首批14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江蘇南通,領先風采今又現。自2005年一季度起,該市GDP增幅躍居江蘇首位,并領跑至今。2007年躍入全國GDP超2000億城市之列。利用外資2006年居全國城市十強,去年實際到賬額逾30億美元,在長三角城市中僅次于上海、蘇州。新世紀以來屢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江蘇省園林城市”等稱號。 南通不通。地處江尾、偏居江北、位于交通末梢的南通,經濟多年在江蘇居后,為長三角城市“雁尾”,是東部地區投資“洼地”。進入新世紀,南通抓住新一輪國際資本和產業搶灘沿海港口城市的戰略機遇,以大手筆、大氣魄實施空間布局轉型,以港興市,江海聯動開發,大力塑造擁有“靠江靠海靠上海”這一世界級優勢資源的城市新形象。 告別“江河時代”,跨入“江海時代”。南通以開放帶開發,一打“江海牌”,將最具比較優勢的江海資源放到全球化平臺上配置整合;二打“上海牌”,接軌上海,增強自身競爭力。目前沿江8大港區規模和功能大幅提升,深水海港列入國家發展總體規劃。南通港2006年躋身全國10個億噸大港行列,2007年吞吐量達1.23億噸。世界第一斜拉橋蘇通長江大橋通車在即,南通將由此融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依托江海港口資源,發展造船、發電等全新制造體系,目前全球最大船塢已在該市落成。同時,大力發展相對接的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互動并進,“黃金水道”和“黃金海岸”兩翼齊飛。 外謀經濟結構升級,內求增長動力轉型。曾誕生了近代第一個民間股份制企業的南通,順應經濟發展民營化的大趨勢,近些年把民營經濟作為主流經濟來抓,放心、放膽、放手、放開、放寬、放活,以“六放”精神促民營經濟爆發式增長。2006年成為全國第六個、江蘇省第二個私營企業超10萬家城市。2007年,全市個體工商戶達28.58萬戶,私營企業達11.19萬家,注冊資本達2073億元。今日南通,民營經濟中流砥柱,占生產總值半壁江山,占規模以上投資
7成,對工業增長、稅收、財政之貢獻均在2/3左右。 發展空間及發展理念的包容貫通,使南通真正打開了通海通全球的平臺,其發展優勢、潛力和前景在各方投資者面前展現得日益清晰,相繼贏得“中國大陸最具臺商投資價值城市”、“跨國公司眼中最具投資潛力的中國城市”、“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和“全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等贊譽,吸引了日本在華最大投資項目等一批重量級項目落戶。 從投資洼地到投資高地,“南通現象”提供了后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新模式。1月18日,中央黨校和《求是》雜志社在京共同舉辦《“南通現象”研究成果發布會》,南通市委書記羅一民在會上表示,隨著今年蘇通大橋通車、深水海港通航,南通正站上大橋大港時代新起點,將加速發力。一個與上海、蘇州構成的“小金三角”城市組團,將日漸凸現于長三角發展版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