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補貼越虧損,幾乎已經成為電力、航空、銀行等各大壟斷行業的通病。比如幾大銀行巨頭這些年以收費為能事,據說也是為了扭轉虧損、客戶“分流”之舉。這一點,眼看也將復制在交強險上。
中國保監會就三季度保險業改革發展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稱,從去年7月到今年6月,由于是交強險制度實施的第一年,因此交強險首年財務報告匯總出現賬面虧損39億元。保監會決定召開聽證會對交強險基礎費率進行調整,初擬按照交強險責任限額提高一倍至12萬元的標準,要求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提出交強險基礎費率調整的初步方案。
交強險巨虧39億元,未來的扭虧為盈之道其實有兩條———一條是變一味強制為服務為主,根據保戶經濟承受力、市場需求變動而靈活調整費率,從而在服務中求發展;另一條是繼續依賴行政杠桿強制漲價。交強險顯然正在走第二條道路。
但是,交強險一漲價就能不虧損么?我倒擔心,交強險將陷入“越漲價、越虧損”的怪圈中。
越補貼越虧損,幾乎已經成為電力、航空、銀行等各大壟斷行業的通病。比如幾大銀行巨頭這些年以收費為能事,據說也是為了扭轉虧損、客戶“分流”之舉。石油巨頭們也一邊創造千億元利潤的漂亮年報,一邊享受因“虧損”而由國家傾囊而出的百億補貼。虧損成為壟斷行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也是向政府和民眾伸手索要補貼的最佳途徑。這一點,眼看也將復制在交強險上。
據稱交強險巨虧39億的兩大原因:首年開展交強險業務,保單成本相對投入比較高,比如說電腦改造、流程再造,這方面先期保險公司一定有一些投入。同時按照國內的會計準則,這些投入是不得在今后若干年攤銷的,只能在當年攤銷。作為交強險業務開展的前期投入,可以逐步分攤到未來的經營改善從而盈利中,那么為何要急吼吼地提高交強險費率以“一次消化”呢?
交強險經歷了費率過高引發保戶強烈不滿、在公眾輿論壓力下有限度松動,接著又以巨虧年報再提高費率,步步逼近投保戶承受底線的階段,但這樣恐怕也滿足不了保險公司的饕餮之胃。交強險本來是一個公益性特點鮮明的險種,實行強制性投保和強制性承保,保險公司在厘定交強險費率時只能考慮成本因素,不設定預期利潤率,即費率構成中不含利潤。可是,由于交強險從一開始就披上了過多的行政保護色彩,導致其形成行政保護下的市場壟斷,保險公司也在交強險“不怕虧,可‘漲價’”的穩定利益預期中,安于現狀,根本沒有動力去改進巨額的冗余成本和低劣的經營服務質量,并且以居高臨下的姿態面對投保戶。
何況,壟斷之下必然衍生地下交易的灰色市場。之前有媒體報道交強險打折成保險業內的“公開秘密”,其實曝出了該項保險費率成保險公司暴利的“公開秘密”。
壟斷出暴利,這是一個人所共知的真理。交強險的壟斷害處并不僅限于幾個保險公司把持了這一業務,更在于壟斷之下保險公司經營效率、服務態度的一系列質變,引發劇烈的市場不公,壟斷下的交強險經營者視投保戶為魚肉,也視行政主管部門為保姆,雙方都要讓步于其無止境的欲求。“越補貼越虧損、越虧損越補貼”背后的“行政依賴惰性”,不僅造就了交強險為一利損天下的貪婪,更拖累了整個中國保險業的進步與發展,投保戶權益被侵害,行政主管部門最終也在交強險壟斷表面霸道、實際貧弱不堪的狀態中品嘗苦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