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雖然遲到了幾個月,保監會終于還是公布了交強險的首份“年報”———24家保險公司交強險業務虧損39億元,但倘若適用國際會計準則則略有盈余。針對這一盈虧狀況,保監會昨天宣布,將就擬議中的“保額上調、保費下調”方案召開聽證會。 “讓利”的結果自然受到廣大車主的歡迎,也凸顯一年來民眾、媒體不屈不撓追問交強險“暴利”的成效。但民眾對交強險盈虧的真相的追求,不能滿足于“揮淚大甩賣”式的“促銷”,而應繼續推動交強險賬本的公開透明。 因為,當我們仔細閱讀首份“年報”,不難發現其中的諸多疑點。首先,交強險收取保費507億元,已經賠付和準備賠付的加起來不過139.5億元,還不到保費的1/3,一定程度上已然印證“暴利”質疑的合理性。即便考慮未到期的責任準備金,計提的280億元也超過各項賠付的2倍,數額之巨令人生疑。 其次,保險公司的經營費用總計達到140.7億元,居然比各項賠付的總和還高。就算推行第一年的設備、培訓支出較大,這樣的經營費用也令人咋舌。事實上,市場上或明或暗的折扣已從側面證明交強險的中間環節有多大的利潤空間。民眾有理由弄明白,所交的保費中有多少用于賠付,有多少用于核保、勘驗,又有多少用于傭金、代理費。 再次,“年報”中沒有交代交強險與商業車險的成本核算關系。雖然理論上交強險應該獨立運行,但實際操作中,大部分車主的交強險、商業車險都是同時投保的,其人力、設備等成本很難做到“井水不犯河水”。倘若個別公司將商業車險成本混入交強險,將大部分出險賠付算在交強險賬上,則極易出現交強險虧損、商業車險飄紅的怪誕局面,如此“左手倒右手”的小把戲又怎能讓人信服?別忘了,今年幾大保險巨頭在港交所發布的年報已經清楚地說明,車險利潤的飆升帶動公司業績高歌猛進。 有人或許會抱怨,民眾的這些追問過于較真,得了便宜還賣乖。但問題在于,保監會公布的交強險“年報”模糊的地方過多,打算“讓利”時也語焉不詳,民眾根本不知道“保費便宜100元”對應的依據是什么。倘若這種打悶包式的糊涂賬不改,車主仍然無法擺脫“保費被盤剝”的恐懼,對于交強險“暴利”的質疑也不會停息,以后每年的“年報”公布之日,就是各方扯皮之時。 交強險并非完全市場化運作的產物,而是每個車主都需繳納的強制險,自然應在公眾的監督下透明運行。盡管費率聽證會即將舉行,但要終結交強險“暴利”爭論,仍應公布各項數據和細節,并提供保費與盈虧數據的掛鉤公式———這是眾人皆知的淺顯道理。倘若囿于既有的利益格局,盡管能維系行業內部某種“微妙”的平衡,卻因此怠慢了更廣大人群的利益,也與有關部門“管理監督”的使命相悖。倘若出于制度的慣性,被動地應付民眾的呼聲,不從根本上加快信息公開化、透明化的進程,擬議中的其他強制險也難免會遭受類似于交強險的重重質疑,從而無法實現其保障民眾的初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