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阿里巴巴的上市,標示中國的電子商務和美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1999年紅極一時的B2B電子商務,在全盛時期有超過30家上市公司,但是在2000年股災后全面潰敗。來自中國、即將上市的阿里巴巴(www.alibaba.com.cn),或將逆轉整個行業7年來的頹勢。 全世界都在向中國買東西,中國本地的貿易商和制造商也互相做生意,這是阿里巴巴崛起的背景,藉由提供商家信息,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從中賺取服務費。再加上它有一個不缺話題、只缺版面的創辦人馬云,阿里巴巴始終是媒體寵兒。從公司取名開始,到每年在西湖邊上舉行西湖論劍活動,邀請網絡業名人激蕩想法,甚至前年請來了克林頓,到推出免收手續費的C2C購物網站淘寶,將eBay(www.ebay.cn)徹底逼出中國市場,馬云總是奇招不斷。 10年前,他還是挨家挨戶推銷商家黃頁的業務員,如今則成為市值30億美元公司的老板,是“芝麻開門,看到寶藏”童話的現代版。 阿里巴巴已從一家公司,發展成一個家族,目前掌握商家資料(阿里巴巴和淘寶)、付款機制(支付寶)、實時通訊(淘寶旺旺)、內容(雅虎中國)和廣告(阿里媽媽),橫跨商業、媒體和廣告,等于是Ariba+eBay+PayPal+MSN+雅虎的綜合體,全世界首見。兩年前他接手楊致遠的雅虎中國
(www.yahoo.cn),幾度改造后雖然成效不佳,但雅虎仍在阿里巴巴上市前投資加碼,顯示了楊致遠對馬云的信心。 我認為,信心來自兩方面:第一,中國是目前網民人口第二大國家,而且將在3年后超過美國,押寶中國等于購買潛力股,而且是只會漲不會跌的潛力股;第二,在電子商務和網上交易這一塊,中國因為實體世界的交易環境仍不成熟,反而在網上有更大的成長空間。 關于第一點,百度(www.baidu.cn)日前股價漲破330美元、市值創紀錄來到110億美元,已提早反映了這件事;至于第二點,過去被認為是中國的劣勢,是美國的優勢,但今天重新檢視卻剛好相反。 美國在實體世界的交易環境,包含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在電子商務出現前,都已經成熟,甚至和網上交易類似的非實體店面購物經驗,比如郵購和電視購物,也早已行之有年,這都有助于加快當互聯網出現后,在上面發展購物和交易的速度,而這是中國所不具備的。 但是,正如前《哈佛商業評論》編輯尼可拉斯·卡爾在《IT還有明天?》中所描述的,當計算機和軟件剛問世時,屬于稀缺資源,能夠擁有這些資源的企業,就具有同業所沒有的競爭優勢,但是等到計算機和軟件普及后,它就不再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 同樣地,美國社會所具有的條件,對所有商家都開放,所以最終它只造就了亞馬遜(www.amazon.cn)和eBay這兩家電子商務明星,而沒有成為一個行業,原因在于:原有的實體商家們,絕大多數也在發展自己的網絡銷售,而且很多都做的不錯,結果就是美國的網絡購物市場越來越大,卻沒有新的參賽者出現,而是來自原有參賽者的網絡銷售比例逐步提升。 回過頭來,中國的實體商家們,還有太多在實體世界該做的事沒有做到,還無法分心到虛擬世界這塊來,因此讓阿里巴巴和網盛(去年在深圳股市上市),以及更多從事B2B、C2C或B2C的業者,有了美國市場所不會再有的機會。 阿里巴巴的上市,標示中國的電子商務和美國走上截然不同的路。中國現階段重心在于發展“產品的交易”,美國則是走過“產品的交易”,進入“情感的交易”,這是為何最近4年來,美國最受注目的網站是MySpace、YouTube、Facebook和Second
Life這一類,以情感交流為主的Web2.0公司,不管你稱他們為社交、視頻或角色扮演網站。 就在馬云到香港證交所去掛牌前幾天,微軟宣布投資2.4億買下Facebook的1.6%股份,很清楚說明中美兩國目前互聯網的重心各是什么。也因此,我不認為現階段所謂的Web2.0在中國有發展空間,那更像是10年前直接拷貝美國模式的思想偷懶,對中國互聯網行業而言,根據本地特色切入本地市場空當,才有機會,這才是阿里巴巴上市帶來的意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