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白領工資標準,包括各城市物價水平、居住成本、交通成本、城市現(xiàn)代化等諸多方面因素。外地務工者在以下基礎上增加1800元。分在第二檔的上海和北京,分別是月入5350元和5000元算白領;而列于第六檔的成都和西寧,分別是月入1900元和1000元算白領。(11月4日《廣州日報》)
看罷幾檔"白領劃界線",我?guī)缀醪桓蚁嘈潘浅鲎灾袊鐣茖W院的專家之手。顯然,社科院專家并沒有搞清楚"白領"的含義。
白領、藍領、灰領是上世紀50年代的西方社會學用語,從概念上說,白領是指從事腦力勞動的職員,如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政府公務員等,其含義更多的是指工作性質。社科院只拿收入來說事,明顯有失偏頗。就拿成都來說,每天站在腳手架上從事高危作業(yè)的建筑工人也可能拿到1900元一個月,難道他們的衣領就瞬間變白了嗎?
或許,社科院的這次調查只是想展示中國公民收入穩(wěn)步增加的一個精彩側面,用某一階層公民收入的狀況去反映中國的就業(yè)環(huán)境與百姓收支情況,并借此增加進入白領階層公民的歸屬感。但事實上,這樣的調查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國人目前的收入與生存狀況。
當前的民生現(xiàn)實是,物價持續(xù)上揚,住房貴,看病貴,上學貴問題并未得到有緩解,反而日趨嚴峻。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百姓的求職環(huán)境不但未有改善反而局部惡化,他們的收入并未與國家經(jīng)濟增長速度實現(xiàn)同步增長。在這樣的民生實情下,白領的定義就很難界定。比如:按照社科院的算法,在北京月入5000元應該算"白領"了,但以這樣的收入顯然買不起五環(huán)以內的房子,那么以月入5000元為界劃定"白領"又從何談起?
實際上,改善公民就業(yè)環(huán)境,穩(wěn)步提高公民收入,最重要的并不是什么"領"的問題,而是公民的收入是否能夠支持其合理花銷,社會是否構筑起一種"藏富于民"的意識。如果公民"入不敷出",那么,他們就根本沒有精力去研究和提高自己的職業(yè)技能水平和知識水平。這樣的結果其實是使得我們社會的各個專業(yè)領域精英們的自身水平,越來越追不上國際社會突飛猛進的發(fā)展腳步,因為他們均須去為自己的溫飽而時刻奮斗。而自身不能提高的社會中堅力量,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便不是一個增量過程,而是一種能量損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