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外手機廠商來說,進入全球最大手機生產和出口市場中國的門檻再度降低。記者昨天獲悉,國務院近日宣布取消“國家特殊規定的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生產項目核準”,此舉意味著已執行兩年多的手機生產核準制正式被終結。
手機市場門檻不斷降低
隨著1998年《關于加快移動通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手機牌照制度正式執行,該文件要求手機生產必須獲得信產部的牌照許可。在此后6年的時間里,我國一直對手機行業準入采取了嚴格的控制和審批措施,共頒發了49張手機牌照。 2004年7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其中在電子信息產品類中規定:“衛星電視接收機及關鍵件、國家特殊規定的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等生產項目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核準。”2005年2月19日,發改委頒布《移動通信系統及終端投資項目核準的若干規定》,正式啟動手機生產核準制。此后兩年多時間內,發改委共核準新增手機企業41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1家,國內企業30家。 門檻的持續降低,使得國內手機產能不斷劇增。信產部綜合規劃司司長莫瑋此前曾公開表態,國內手機產能已嚴重超過需求。另有統計數據顯示,經過核準的手機生產企業產能達到每年5億部,但國內市場的年需求量僅約為6000萬到1億部左右。照此計算,國內手機的產能至少超過需求量的4倍。
借市場競爭調節產能
“通過市場競爭調節產能,此次制度調整總的來說值得肯定。”當被問及制度為何頻繁改動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專家直言,在審批制和核準制實行幾年之后,政府規范手機市場的最初目標已經實現,所以放開門檻已是大勢所趨。 對外部投資者來說,進入手機市場之前總得判斷市場是否有一定的利潤空間,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手機市場庫存量較大,產能嚴重過剩,所以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此外,手機雖然已成快速消費品但仍需要廠商具備一定的研發能力,技術落后的廠商即使進入市場之后也將被自然淘汰掉。 在手機核準制取消之前,屢禁不止的黑手機就已表現出“洗白”的跡象,而門檻的徹底放開似乎為此創造了條件。對此,上述專家預計,短期內手機產能可能會有所增加,但新廠商大規模快速進入手機市場的可能性不大。他進一步指出,產能的擴大必然導致市場競爭的加劇,部分廠商則會在競爭中掉隊,這雖然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但市場競爭將更加有序。
手機質量保障體系仍存
雖然市場門檻已被取消,但國內手機質量保障體系已經存在,這也打消了部分消費者對今后手機質量的憂慮。按照此前的規定,新手機只有通過泰爾實驗室的手機入網質量檢測,才可以獲得入網證。隨著手機監管力度的加強,除了發改委和信產部等傳統監管部門,環保局和技術監督局也將為此制定相關標準。 手機核準制取消之后,政府部門是否會為進入這一市場的新企業制定新的門檻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但信產部和發改委對此尚未做出任何答復。知情人士昨天透露,今后監管部門將對手機制造企業實施入網質量檢測與消費者投訴監控兩道門檻。除了繼續進行入網質量檢測,監管部門還將對所有的手機廠商實行消費者投訴監控,如果消費者對某企業的手機產品投訴達到一定程度,監管部門將會取消該企業的生產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