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7-10-10 本報記者:張桂林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以后,我國廣大農村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但部分貧困農村由于基礎條件薄弱,醫療水平落后,農民收入水平較低,就醫難題依然存在。黨的十七大代表、重慶市巫溪縣尖山鎮八寨村鄉村醫生鄭子全認為,增強農村醫療水平、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機制,是破解當前貧困農村缺醫少藥、農民醫療負擔過重的關鍵所在。 鄭子全說,目前部分貧困農村的醫療機構仍然不夠健全,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診所覆蓋面小,缺醫少藥現象仍然嚴重。作為全國扶貧工作重點縣的巫溪縣,全縣52萬人口中醫務人員總數僅為1050人,30多個鄉鎮只有8個鎮級中心醫院,且多數存在設備、藥品嚴重缺乏,醫務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診療能力十分有限。鄭子平說:“比如尖山鎮中心衛生院,它要負責周邊鄉鎮六萬多農民的疾病診療,但由于缺少設備和人才,連一個開放性骨折、闌尾炎之類的手術都做不了。一些普通鄉鎮衛生院條件更加簡陋,通常只有聽診器、血壓表、體溫表等設備,只能為病人開點兒藥、打個點滴,一些鄉衛生院甚至很多年沒有進一個醫科院校畢業的大中專生。有時農民為了治療一些常見病,也需要輾轉幾百上千里路到縣城或者鄰近區縣條件好的醫院就診! 鄭子全認為,貧困農村地區醫療水平落后的現狀,不僅使得農村居民生病后不能及時、方便地得到醫療救治,還影響和制約了國家近年接連出臺的完善農村社會醫療保障舉措的落實。他認為,中央和地方省市應該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醫療機構和設施的建設力度,使醫療資源適當向農村地區傾斜,盡快改善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現象,讓農民能夠“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鄉鎮、縣城”。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通過“個人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方式,為廣大農民就醫提供了資金保障,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但鄭子全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仍然面臨著諸多困擾,不能有效惠及貧困農村。補償機制不全、醫院醫療不規范、農合基金增長不穩定,已經成為制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保障農民醫療的瓶頸。 鄭子全指出,新型合作醫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看病貴的難題,但是政策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廣大的農村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貧困農村,更需要常見、多發的小病能得到治療,現行新農合普遍以大病住院報銷為主,容易導致參合農民受益面過低,影響農民參合的積極性。同時合作醫療補償額度過低,使得部分農民感到受益有限。例如,巫溪縣現有參合農民37萬人,今年1到8月報銷費用只有800多萬元,參合農民人均報銷費用不足30元。特別是在農民大病住院報銷中,30%的比例和1萬元封頂的政策,不足以有效扶持有重病患者的農民家庭。 此外,醫療價格普遍虛高以及一些定點醫院治療用藥不規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吞蝕了農民通過參加合作醫療享受到的醫療實惠。一些地方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中,出現了合作醫療定點醫院濫用目錄外藥品的現象。有的地方參合農民在鄉鎮和縣級定點醫院接受治療時自費藥品的比例達到30%以上。如何做大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基金,是擴大農民受益面,提高農村醫療保障水平的前提。當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均50元的籌資額度偏小,基金來源過窄,基金增長機制不穩定,制約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做大,也導致農民醫療自付成本過高。 鄭子全認為,改善基層衛生機構條件,增強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是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基礎工程,也是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運行的重要平臺。國家應下大力氣改善貧困地區農村醫療條件,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機制,從根本上逐步解決農民看病難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