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二連三的漲價事件背后,都或明或暗地晃動著行業協會或企業聯盟的影子。法律界人士認為,就目前的形勢而言,推動物品漲價的行業協會,已經成為某些企業利用不法手段操控價格、謀求壟斷地位的傀儡。其特點,就是企業打著行業協會的旗號,齊心協力地哄抬商品價格,甚至降低對市場的供給,來欺詐消費者,以獲取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 8月以來,受美贊臣、多美滋等洋品牌奶粉漲價刺激,個別國產高端奶粉也順勢漲價。 吃的一漲,用的也不甘寂寞——洗衣皂也漲價了。日前,記者走訪北京華聯、家樂福等超市時看到,汰漬一款洗衣皂從1.6元上漲到1.9元,立白不同規格的洗衣皂也是全線漲價,雕牌某款洗衣皂價格漲幅更是高達40%。
跟漲之風如此之盛 誰是幕后推手?
答案并非無跡可循,從方便面集體漲價等幾起事件中可見一斑。從7月26日開始,10多家市場覆蓋率達到95%以上的方便面知名企業統一調價。據媒體報道,這么多企業“步調一致”的調價,是由世界方便面協會中國分會統一調控的結果。自去年年底開始,由行業協會參與,國內方便面巨頭召開了3次內部價格協調會議,最近一次于7月初召開,并最終達成了“統一調價”的意見。 上海豆制品行業協會表示,上海的豆制品從8月1日起全面漲價,最高漲幅達20%左右。 不難發現,在接二連三的漲價事件背后,都或明或暗地晃動著行業協會或企業聯盟的影子。 “這種由行業協會牽頭、多個有競爭性的同類企業結成聯盟、集體決議影響價格的行為,大有‘串謀定價’之嫌!”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日前表示。 反壟斷法專家王曉曄則指出,價格串通行為不僅包括競爭者之間訂立的價格協議,還包括他們的價格協調行為,幾乎所有的市場經濟國家都認為這種行為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在美國、德國或者日本,企業間搞價格聯盟時總是偷偷摸摸的,而在我國,甚至公然向社會宣布,這就說明相關法律的執行還比較軟弱。”
操縱價格 行業協會涉嫌違法
行業協會,又稱行業聯盟、行業組織。據了解,它的產生有兩種途徑,一種是“民辦的”,由民營企業自發形成,目的是通過自律管理和自我服務,求得公平的競爭環境,促進企業的發展;另一種是“官辦的”,政府轉變職能后,由政府行業主管部門組建,在政府的授權或委托下,承擔部分行業的管理職能。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分析說:“行業協會的一個宗旨就是積極保護成員的利益,它可以是企業利益的維護者。因此,行業協會對于行業內的價格爭議進行合理協調,保護行業平等競爭,維護企業合法利益,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這種協調干擾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就屬于應該反對和處罰的行為了。”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就目前的形勢而言,推動物品漲價的行業協會,已經成為某些企業利用不法手段操控價格、謀求壟斷地位的傀儡。其特點,就是企業打著行業協會的旗號,齊心協力地哄抬商品價格,甚至降低對市場的供給,來欺詐消費者,以獲取企業自身利益最大化。廣東省食品行業協會會長張俊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單個企業提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幾個企業依據對市場的控制力聯合提價,對價格上漲推波助瀾,影響社會穩定,這本身就涉嫌違法。 國家發改委價格檢查司有關人士日前對記者表示,行業協會無權制定或協調所謂的“行業自律價”或“行業指導價”。該人士介紹說,按照《價格法》,只存在3
種價格:市場調節價、政府指導價和政府定價,不存在行業自律價。對于行業組織的價格行為,《價格法》中只有第十七條有這樣的規定:“行業組織應當遵守價格法律、法規,加強價格自律,接受政府價格主管部門的工作指導。”
糾偏治亂 立法滯后亟待解決
這股集體漲價風也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警惕。 國家發改委近日緊急下發通知,要求經營者或者行業組織不得以會議紀要、協調價格、價格聯盟等形式串通定價、聯合提價。價格壟斷、價格欺詐、價格歧視、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等價格違法行為,將受到嚴肅查處。 緊接著,國務院8月13日晚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進一步落實促進生豬等副食品生產供應的各項政策措施,保證市場供應,維護副食品價格穩定。 但是,“僅靠一紙政令,還無法根除部分行業協會的不良行徑。”北京律師劉明俊對此評論說,由于長期缺乏法律的支持和規范,才使得一些不良的行業協會成為“脫韁野馬”,頻頻干擾市場秩序。因此,他建議:“必須用法律手段監督行業協會的種種行為。” “為此,加強對行業聯盟的立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抓緊制定行業聯盟的基本法,比如可以制定一部行業協會法。從法律層面規范行業聯盟的性質、地位、職能、權利、義務、設立條件、審批程序等。”劉俊海教授呼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