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借鑒新加坡經驗為最大特色的蘇州工業園區,是江蘇省又好又快發展的一面旗幟。 7月10日,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和新加坡副總理黃根成共同主持,在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九次會議上,中新雙方重申:支持蘇州工業園區建成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工業園區。
 |
臺資企業仁寶電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的員工在筆記本電腦生產線上工作。本報記者 孫參
攝 |
 |
蘇州工業園區遠眺。
| 國家級開發區中的翹楚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2006年跨國公司眼中的中國吸引力城市”評比中,蘇州工業園區成為“開發區綜合吸引力”第一名。 經過13年開發建設,如今蘇州工業園區以4%的土地和人口,創造了蘇州市15%的GDP和29%的進出口總額。2006年,園區財政收入119億元,職工人均工資3萬元。 到2006年底,園區已吸引包括64家世界五百強跨國公司在內的外資企業2600多家,涌現出一批年銷售額超10億美元的外資企業。至今年6月底,全區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21億美元,內外資總投入596億美元。 13年前的園區,GDP只有新加坡的1/522,到了2006年,已達87億美元,約是新加坡的1/15。兩者間的距離正在迅速拉近!
“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并重
4月30日,蘇州工業園區經商務部、信息產業部和科技部聯合授權,成為第一個“中國服務外包示范基地”。 到2006年底,園區共有服務外包企業400多家,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其中軟件外包出口額8000多萬美元,動漫設計、制作、運營產值突破5億元,人力資源以外包形式提供了5萬多個就業崗位,為區內近1000家企業提供了財務外包,為區內3000多家企業提供了后勤外包。 園區管委會主任馬明龍坦率地說,與新加坡“老師”相比,園區服務業水平差距甚大。2006年,園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6.7%,服務業增加值占26.3%;而新加坡分別為27.6%和63.2%。園區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力僅有18.7%,而新加坡的比例高達69.1%! 但已有國際一流“世界工廠”之譽的園區,將在“世界辦公室”的建設中盡顯潛力。
繼續借鑒新加坡經驗
中共蘇州市委副書記、園區工委書記王金華告訴記者:“園區為中國做了十幾年試驗田,今后還要做下去,主要是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和諧社會方面。繼續借鑒新加坡經驗將會對此很有幫助。” 他們將重點在5個方面借鑒新加坡經驗: 成功進行產業提升的策略,發展服務外包的經驗;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如中央商務區的規劃,交通策劃,建筑節能,環保,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及廢水處理經驗,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的控制,固體垃圾的處理;教育體制,如教育規劃,職業教育,人力資源政策及外來人才管理;反貪機構與反腐倡廉的做法,對城市小販的管理,消費者協會的管理策略與理念,戶外廣告(包括車輛廣告)管理經驗,對工業糾紛的處理經驗;保護知識產權的管理策略與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