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伊利現代化的純牛奶生產線 | 如果把一個地區的代表性產品、企業、行業看作是它的“名片”,我們在內蒙古自治區出示的名片上可看到大草原、伊利、羊絨加工等字樣。 近年來,內蒙古乳業在全國刮起了一陣強勁風暴:一個經濟社會發展還都相對落后的邊疆民族地區,在同一行業接連出現了兩個全國知名品牌、知名企業,其產品銷售覆蓋全國市場,被國人譽為內蒙古的“兩頭!苯洕F象。
從“名牌資源”到“名牌產品”
許多熟悉內蒙古的人都知道,多年以來內蒙古人能夠亮出的是一張“東林西鐵、南糧北牧、遍地是煤”的“資源型”名片。 和一位通過努力逐步提升自我價值的成功人士一樣,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的名片伴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而不斷推陳出新,終于實現了從“名牌資源”到“名牌產品”的轉折。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內蒙古鄂爾多斯、鹿王羊絨制品走紅國內外市場,伊利等一大批草原綠色產業品牌托起了內蒙古新的驕傲。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名牌的涌現不僅成就了企業的輝煌,而且使“內蒙古草原”這一“大品牌”越來越靚。過去幾年,內蒙古自治區以連續多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令全國矚目。憑借優勢資源所搭建的發展平臺,內蒙古成功地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名牌產品。 蒙牛采用甘居“第二”的比附策略,借名牌之光而使自己的品牌生輝,產品覆蓋全國除臺灣省外的所有地區,并出口港澳、東南亞、蒙古、美國、塞班等國家和地區;鄂爾多斯用“溫暖全世界”讓世界了解了鄂爾多斯,了解了內蒙古;伊利用“心靈的天然牧場”征服了每一個向往草原的人。 今年5月,繼蒙牛乳業“酸酸乳”、包頭市的“駱駝”、“龍駒”三件商標被司法認定為馳名商標后,內蒙古自治區馳名商標的隊伍又添“新丁”,享譽全國的品牌羊肉“烏珠穆沁”及來自通遼市的“蒙古王”商標又被司法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至此,全區的馳名商標已增至21件,其中行政認定16件,司法認定5件。
從“資源轉換”到“名牌推進”
早在十多年前,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就把實施“名牌推進戰略”確立為內蒙古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在此政策的推動下,內蒙古的馳名商標已贏得越來越多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對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 目前,內蒙古品牌發展已經獨具特色,在西部地區處于領先地位。吃“草原興發”綠鳥雞、小肥羊,喝“伊利”“蒙!迸D,飲“河套”“蒙古王”“成吉思汗”白酒,穿“鄂爾多斯”“鹿王”“維信”羊絨服……內蒙古雖位于西北邊疆,但地域遼闊,草原、沙漠、湖泊、森林等構成了其特殊的資源優勢,興起了一大批具有“綠色”標簽的國內外知名品牌。 在內蒙古的“名牌之路”中,乳業、羊絨、肉業等產業創新發展了各自不同的成長模式。內蒙古的乳品企業和廣大農牧民立足于內蒙古的實際,堅持開拓創新,共同創造了“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新型奶牛養殖和鮮奶收購方式。還獨創了“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乳業產業化模式,并朝著“現代奶站加個體牧場加養殖小區加牧場園區”的新型模式快速發展。 2004年,伊利股份被中證·亞商連續第六次(年)評為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上市公司50強之一。2004年6月,僅有5歲幼齡的蒙牛集團在香港股市隆重上市,這是內蒙古民營企業股票上市的頭一家。從1000余萬元資本起家,短短幾年時間,企業的銷售額從4000萬猛增到160多億元,蒙牛集團奪得中國成長冠軍的榮譽。 作為中國最大的牧區,內蒙古是全球最大的羊絨生產和加工基地,被業界尊為“羊絨之鄉”。據內蒙古農牧業產業化辦公室的劉永明處長介紹,中國每年的山羊絨產量占全球的70%以上,出口量約占全球市場的80%。其中,每年內蒙古的羊絨產量就占全球的40%左右。2006年,內蒙古羊絨產量已達到6792噸,年產值百萬元的羊絨紡織企業增至180多家。全年,內蒙古生產羊絨衫1267.66萬件,其中近60%出口到了海外。 由名牌推進實現資源轉換,內蒙古正確定位了自己的發展之路,使經濟活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
從產品“名牌”到地區“名片”
隨著名牌產品的聚焦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深入,原有的“地區名片”悄然發生改變,更具時代氣息的“名牌區域”、“名牌城市”走進人們的視野。 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音譯,意為“有鹿的地方”,包頭長期享有“草原鋼城”“稀土之鄉”的美譽,歷史上曾以“水旱馬頭”、“皮毛重鎮”而稱。2005年10月,包頭市作為中西部地區惟一進入首批“全國文明城市”行列的城市,以嶄新的形象躍入人們的眼簾。如今,在內地已開設有700多家連鎖店的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其總部就在包頭市。從包頭市崛起的“小肥羊”正在努力打造世界級的中餐品牌。 呼和浩特市素有“青城”之名,隨著乳業的崛起,“中國乳都”的新名片正在深入人心。作為領跑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的龍頭,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在近幾年內交替領先,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躍升令人矚目的同時,“呼包鄂金三角”作為一枚閃亮的區域經濟名牌已經被大家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