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勞動學會主辦的“深化企業薪酬制度改革促進構建和諧社會”論壇上獲悉,中國職工工資總額和職工平均工資連續四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并分別超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為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工資水平增長最快時期。(中新社7月1日)
工資總額和平均工資雙雙持續增長,并且雙超GDP和人均GDP增速。如此一組數據,乍看起來似乎很是“養眼”,應該讓人感到振奮才對。但筆者卻實在很難有此感覺。因為在我看來,要更有意義地判斷工資的增長,并將這種判斷與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統一起來,簡單的“工資總額”和“平均工資”增長,都并非事情關鍵,而關鍵在于,這種工資變動背后的結構是否均衡。
比如,要判斷“職工工資總額增長”的真實價值,就至少涉及以下兩個方面的結構均衡,其一,工資總額與GDP的比例結構。依據上述數據,2006年職工工資總額為23439億,而2006年我國GDP為209407億,那么,當年工資總額實際上僅是它的11%。如此結構關系,無疑十分寒酸、不均衡,因為大多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一般都在50%左右,而即使在我國,1989年該比例也曾有16%。佐證于此的是,年初國家發改委公布的《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6)》顯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出現了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現象———政府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斷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則持續下降。
其二,工資總額與居民總收入的比例結構。顯然,居民總收入不只包含勞動性的工資收入,還有其他許多非勞動收入,比如時下人們經常提到的灰色收入。這樣一筆收入,無疑不是一個小數目,依據統計部門公布的數字推算,2006年城鎮居民的總收入為6.75萬億(5.77億人×1.17萬人均收入),這也就是說,23439億的工資總額,實際上僅僅是居民總收入的1/3左右,其余占絕大多數的近2/3的總收入,均是非勞動收入。這正如最近有學者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所顯示的:“中國居民收入中的隱性收入可能高達4.8萬億元,相當于2006年GDP的26%。灰色收入可能占其中的主要部分。”
工資占GDP比例結構的十分低微且不斷下降,而非工資收入在居民總收入又占據顯著地位,這顯然意味著,勞動參與國民財富分配的能力和重要性,正日益降低和邊緣化,同時也意味著,在初始的社會分配中,分配的公平公正性正在被削弱———如灰色收入,當然絕大多數都不會是一種什么正當收入,更不是普通職工可以分享的。
再看“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其中結構均衡的重要性無疑更為明顯,因為統計常識告訴我們,除非內部個體指標分布均衡,否則,在內部差異懸殊的情況下,所謂“平均”,只不過是一個紙面上的觀賞數字,對于現實,不可能具有多少代表性和解釋力。遺憾的是,依據上述發改委的報告,目前我國居民收入狀況,不僅既有的差距十分懸殊,而且這種懸殊還在繼續全面地擴大———不僅城鄉之間在擴大,城鎮和農村內部也在擴大,不僅行業之間在擴大,地區之間同樣在擴大……這種背景下,抹平、雜糅了如此之多差距的“平均工資”,究竟能見證多少均衡價值。
其實,“均衡”之所以重要,說到底,還是因為它實際上內蘊的是一種價值和諧———既是工資收入的和諧,也是整個社會國民財富分配的和諧,因此,離開這樣的和諧而空談“增長”,即使我們不能說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但至少可以說是意義有限、不足為訓,“中看不中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