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中國社科院發布報告認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遠沒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國正在由勞動力過剩向勞動力短缺的時代轉變,這個轉變的拐點將在"十一五"期間出現,確切的時間可能是在2009年,并認為我國的人口紅利將被耗盡。 面對即將到來的勞動力短缺,人們對中國經濟的可續發展很是憂心,甚至有人把勞動力短缺歸罪于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不可否認,勞動力短缺會帶來社會發展的階段性陣痛,但它未必全是壞事,我們應該從中看到機遇。
勞動力短缺,直接受益者就是廣大勞動者,他們的工資將上漲。正是因為長期以來的勞動力供過于求,使得勞動力的價格不能隨著經濟發展一起分享紅利,比如在去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廣東打工者的工資12年僅僅漲了68元,在通貨膨脹的背景下實際上是負增長。勞動力短缺,供不應求,勞動力的價值將逐漸吻合勞動者付出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將盡可能地分享經濟增長的紅利。
勞動力短缺,可以有效地促進就業,這對青年來說,不可謂不是一個社會福音。研究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平均在0.2左右,意味著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的就業增長大約是0.2個百分點。這個就業彈性比國際平均數都要低得多,這也是近幾年來我國就業形勢緊張的根源所在。勞動力短缺,要維持或者擴大現有的生產,就會提高我國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就業機會將更多。
勞動力短缺,可以有效防止經濟過熱。我國經濟近兩年來,有明顯的過熱跡象,但這種過熱,是伴隨著CPI超過警戒線、外貿順差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它僅僅是過度投資帶來的。經濟過熱可能導致產品大量積壓,銀行實際利率水平大大提高,極有可能引發企業破產的浪潮,以致于使局部的債務鏈條中斷,從而導致整個國民經濟信用體系的紊亂甚至崩潰,最終導致經濟衰退或蕭條。而這種過度投資所依賴的正是大量的勞動力,如果勞動力短缺,這種經濟過熱就不具有持續性。即使以后再出現經濟過熱,也就是消費推動型經濟過熱,后果就沒有這么可怕了。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勞動力短缺,可以促使我國經濟主動去化解勞動力短缺的劣勢,實現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比如,從勞動集約型轉向資本或技術密集型,從主要依靠勞動力和資本的高投入到主要依靠生產要素的科學合理配置、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以達到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
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載了13億人口,加上環境受到破壞,資源被掠奪性開采,大大降低了我國居民的生存質量。勞動力短缺,目前還是階段性的,還不足以要改變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我們不應該單純追求人口紅利,還應該從勞動力短缺中看到機遇,發揮主觀能動性,讓人口分享福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