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2-07 河伯(北京 學者) 來源:揚子晚報 |
|
|
某網站上發布了“中國教授富豪排行榜”,稱是考研依據。 如果從傳統觀點看,象牙塔中的傳道者是不該沾銅臭氣的,哪怕他傳授的是點石成金術。不過學界有觀點認為,學術圈遵循的邏輯與經濟或政治領域并無二致,只是供追逐與交換的資源是學術資源而不是金錢或者政治權力而已。 于是在看到“中國教授富豪排行榜”的第一時間,我還以為這個所謂的“財富榜”,就是一個科研經費的榜單而已,而學術經費的投放一直以來還算是透明的,所以我覺得是有人討了巧,辦了一件比胡潤舒服N倍的事情。 再看下去就發現自己犯大錯了,原來這個榜單上都是各種掛著教授銜的企業家!其來源無非有二,其一是知名企業家的大學兼職,二是下海校企的教職人員。因此這個榜單更嚴格地說,應該是“有教職的企業家財富榜”。我就想,如果是這樣,是不是該把那些得了名譽學術頭銜的企業家也加進來呢? 于是我可以下結論了:追捧這樣的榜單,與教育領域是不是圣潔、教授企業家有沒有時間帶學生之類問題并無太大關系。從一開始,這個榜單就沒有遵循學術圈的邏輯。說白了,不過是一個文字游戲而已。所以“考研依據”之類的話,就不必再討論了。 據我所知,無論是“兼職”教授企業家還是“在編”教授企業家,都或多或少地表達過“以講臺為人生最高目標”的信條,這與企業家們往往豪言“錢不是萬能的”一樣,信一半即可。按照上面提到的理論來說,財富、權力和知識作為資源,是可以相互交換的,而那些擁有某種資源較多的人,必然也尋求兌換其他資源,從而獲得更為豐富的人生體驗與滿足。這就是很多企業家愿意花錢當教授的道理。但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因此上了某種“榜”,結果帶累了“教授”二字。其實這些“教授企業家”或者說是“企業家教授”的做法,與那些幻想一邊上學就可以一邊掙錢的意見相似,都是某種社會心態。觸發這種心態的現實是:教育愈發等同于知識教育,知識教育愈發等同于實用教育,實用教育愈發屈從于實際經驗,于是在主流的“教育”概念對比之下,現實的教育愈發貶值。 如是看來,榜單的制訂者與熱烈的追捧者和斥責者,同屬于無聊好事。相比之下,同樣是游戲參與者,那些言辭戲謔的跟帖者的態度倒是正確的——他們至少知道,自己說的話毫無意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