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獲得財政部100億元“大紅包”后,中石化再次得到大禮。中石化董事會12月26日透露,由于國內成品油價格始終大幅低于國際價格,煉油企業嚴重虧損,政府對中石化2006年煉油企業政策性虧損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50億元。 對“國內成品油價格始終大幅低于國際價格”的說法,筆者不敢茍同。今年9月21日,美國及法國的汽油實時價格是:美國的95號汽油為每加侖2.25美元,法國為1.18歐元(因各種油品密度不同,1加侖約等于3.785升)。
中國的93號汽油此時的價格是5元人民幣/升左右。實時數據顯示,美國10月汽油期貨結算價為1.4671美元/加侖,約為3.1元人民幣/升。在新加坡市場,目前該國93號汽油離岸價為63美元/桶,到中國完稅后約等于5900元人民幣/噸;而當時中石化的93號汽油銷售價高達6250元/噸。
據紐商所的數據顯示,9月21日的原油價格為61美元,而12月27日的原油價格則為60美元。這意味著,原油價格與成品油價的“倒掛”現象并未加重。
更重要的是,此舉嚴重挑戰了當前財政改革的取向。中石化是境外上市企業,中央財政對其進行轉移支付,實際上是國家給中石化系的企業送利潤。
財政部長金人慶此前多次強調,中國的財政應該是“公共財政”、“陽光財政”。那么財政部補貼上市公司的“公共”性體現在哪里?這里所涉及的“公共”只是中石化相關利益者這個小圈子。
實際上,今年6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就已對去年財政補貼中石化時的操作手法提出批評,他認為從中石油上繳的所得稅中退庫100億元,彌補中石化煉油項目虧損,這種暗抵收入的做法違反了“收支兩條線”原則,縮小了中央財政收支規模。
財政部應通過財政支出的方式安排這部分資金。固然這次可以在賬面上做出調整,“技術性”解決審計署所指出的問題。但是,將這種補貼列入“財政支出”的合理、合法性在哪里?其實最重要的原則不是“收支兩條線”,而是財政的“公共”屬性。
我們曾多次指出,作為壟斷性質的國企,在獲得壟斷利益的同時,也應該承擔壟斷責任,中石化就應該兼顧這種利益與責任。即便是油價真的“倒掛”了,那么是否對中石化進行補貼,也不能單單看中石化范圍內的財務虧損、單看中石化上市公司的相關利益者,而應該衡量國家整體上財務損失,應該照顧全國公民的利益。
今年以來,不少媒體多次談到要警惕國內的特殊利益集團。什么是特殊利益集團?從財政部補貼中石化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力量。
有關部門用于解釋補貼的油價“倒掛”,其實凸顯了中國資源價格改革的滯后。如果價格改革不推進,不在資源價格中反映國際市場的變化,國內的石油石化業國企,難免老拿成品油價格倒掛說事,繼續索要財政補貼。從這個意義上,財政補貼可以看成是政府部門為市場改革過慢而付給壟斷企業的代價。
中國的石油壟斷巨頭已經從高油價中獲取了超額利潤,而給煉油企業補貼,對于寡頭壟斷型的石油國企來說,應該自己解決產業鏈中的利益分配問題,而不是動不動就要求政府給補貼。政府財政也不能再向特殊利益集團進行利益輸送了。
(安邦集團研究總部高級分析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