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書寫了重要一頁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最近又有一個新聞傳出,這就是安徽科技大學的三位同學——陸中華、苗娟、周盤龍,到這個村搭起蘑菇大棚,邁開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 中央電視臺為這三位同學的勇敢行動制作了專題片。筆者坐在電視機前,認真觀看了三位同學艱苦創業的歷程。雖然他們依靠貸款搭建的大棚里,那一層層用竹子分隔的蘑菇架子上還僅僅是用牛糞、碎草鋪就的“土”,但筆者與這三位同學的心中,都已經看到了一朵朵碩大的蘑菇,它一定能夠如愿長出,為三位青年的勇敢創業行動作出證明。 其實,當初有到小崗村創業想法的,并不僅僅是這三位同學。那么,為什么最后只剩下這三位留在了這里呢?專題片通過采訪眾多的同學告訴觀眾,是戶口和農民身份這兩個障礙,把更多的準備投身小崗村創業的同學攔在了“門”外。在體制和觀念的重重束縛下,青年創業遇到了一道高高的“坎”。 在現有體制下,青年學子到農村創業,先要把戶口遷到村里,然后才能獲得承租的土地,獲得銀行的貸款。也就是說,你要先放棄城市戶口,先要把自己變為一個純粹的農民,才能在實現創業理想的土地上邁出第一步。這需要很大的勇氣,陸中華、苗娟、周盤龍在這個障礙面前義無反顧,把戶口遷到了小崗村,而其他同學則沒敢邁出這一步。 看完專題片,筆者沉思良久。我們佩服陸中華、苗娟、周盤龍這一男兩女三位同學的創業勇氣,但也應反思體制障礙給青年創業帶來的阻隔。近年來,共青團中央對青年創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引導青年自主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也在一個一個地逐漸破除。在這方面,除了青年在創業的選擇上自身應該更加理性外,社會也應該為青年創業提供更多的支持,使青年的創業激情得到體制和機制的保護。從國內的角度看,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自主創業的實際人數不多。以清華大學為例,1999年創業熱潮掀起的時候,曾經建立了一個創業社團,其會員只有300人,只占清華大學總人數的1%。而在美國,像斯坦福等知名大學,大學生創業的比例可以達到10%。另一個問題是,由于商業知識、管理知識、決策能力的欠缺,在中國,有85%的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失敗告終。 青年自主創業,對減輕政府的就業壓力,有極大的正面作用。用政策引導青年自主創業,使青年在體制機制和觀念上得到社會的有力支持,這是需要認真對待的一件事。 |
|